专心致意,毕力于其事而后可。——沈括

沈括科学贡献(沈括宋朝科学家)(1)

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的一个封建官宦家庭。他酷爱读书并善于独立思考提出新见解。1061年,沈括出任宁国县县令,修复了“万春圢”,推广圩田。1063年考中进士后,他被推荐到昭文阁编辑校对书籍,开始对天文、历算进行研究。这期间,沈括写成了《南郊式》,对朝廷祭祀天地的郊祭典礼进行了修改和简化,他的主张很快就被采用。他还被提升为太史令兼司天监,负责掌管图书资料、天文历法。后来又升任太常丞,掌管礼乐。

博学多才的沈括堪称中国古代科学的坐标。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文学、音乐甚至军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为现止的卓越成就,他将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维。他发明了隙积法,成为垛积术的创始人;沈括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地磁偏角;他总结的指南针装置方法,为人类的航海事业提供了前提条件,他编制的《十二气历》为后世的历法改革提供了新的理念;他的地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至今仍被科学工作者广泛使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科学贡献(沈括宋朝科学家)(2)

沈括不仅是一个科学家,他还是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他赞成王安石“富国强兵”主张,并利用科学手段帮助改革派实施农田水利法。

沈括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和军事家,在北宋与契丹的边界争端上,沈括和契丹丞相一共进行了6次会谈,最后凯旋而归,不但维护了北宋的领土完整,也震慑了契丹,使契丹从此不敢再轻视宋朝;1081年,西夏大举进犯北宋边境,沈括率领大军迎敌,大败西夏7万大军。

1088 年,56岁的沈括辞官归隐,回到润州梦溪园,集中精力创作《梦溪笔说》。《梦溪笔谈》是宋朝科技史的资料库,是宋代劳动人民科学成果的结品,也是世界科技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1097年,沈括在家中病逝,享年6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