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郭之乱的真实原因(别看李郭之乱后诸强并立)(1)

酒空人尽去,聚散何局促。东汉末年,董卓被诛杀后三辅地区并没有平静下来,相反李郭之乱对这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到了连天子都吃不上饭的地步。本篇就来聊聊李乐。

李乐是汉末白波军统帅之一,“白波贼”是因为在白波谷起事得名,其主要成员有郭泰、李乐、杨奉、韩暹、胡才,这里边主要是杨奉、韩暹出场频率比较高。李傕、郭汜在朝廷中虽然权势极盛,但他们也不是一手遮天,不仅相互之间有争斗,还有董承、杨奉等人陪他们勾心斗角。李乐一开始没有插手的机会,直到杨奉呼叫这帮老伙计,韩暹、胡才、李乐等白波故旧才从河东过来与他汇合。

“董卓、杨奉间使至河东,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匈奴右贤王去卑牵其众来,与傕等战,大破之,斩首数千级。”——《后汉纪》

杨奉不仅和李傕等人有矛盾,他与董承也有意见不合,甚至杨奉、韩暹之间也有间隙,简直是各怀鬼胎,一帮乌合之众靠的是利益驱动。比如李傕、郭汜一开始是同意让汉献帝刘协迁回洛阳的,只是在路上杨奉、韩暹就闹矛盾来着,但杨奉、李乐等人还是护着刘协一路向东。


李郭之乱的真实原因(别看李郭之乱后诸强并立)(2)

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反悔,试图半路抢回汉献帝刘协,杨奉、李乐这群人再加上匈奴右贤王去卑就在弘农郡遭遇了追来的李傕军,他们加一块也没打过李傕、郭汜。李乐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还劝刘协上马快跑,虽然刘协还心系着百官,但无济于事。刘协也是真的惨,不仅吃不上饱饭,还得露宿于田野中,这兵荒马乱的时期谁也不好过。

“壬申,幸曹阳,露次田中”——《后汉书·献帝纪》

“李乐曰:‘事急矣,陛下宜御马!’上曰:‘不可!舍百官而去,此何辜哉!‘弗听。”——《后汉纪》

连带着光禄勋邓泉、卫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俊全都在乱军中被害,还是在贾诩的劝阻下李傕才有所收敛,赵温、王绛、周忠、管郃几位朝廷官员这才保住了性命。


李郭之乱的真实原因(别看李郭之乱后诸强并立)(3)

李乐被李傕等人给打怕了,他连夜就想渡河跑路,杨彪、刘艾凭借以往的经验指出不能继续往东走了,应该往北去,这才派李乐准备船渡河。这船也没有多大,只有刘协、董承、伏寿、李乐等数十人成功渡河,而且还有亡命的士卒想要攀船,被董承、李乐用戈砍去手指,可见当时场面有多么混乱,以及这两人有多么心狠手辣。

“既至河边,士卒争赴舟,董承、李乐以戈击破之。”——《后汉纪》

刘协成功渡河后就暂住在李乐营中,这时王邑、张杨也过来献上食物、布帛,案《后汉纪》论功行赏的时候李乐被封为征西将军,而《三国志·董卓传》中提到李乐被封为征北将军,胡才是征西将军,这里有些矛盾。

建安元年(196年),董承、张杨等人计划着迁回洛阳,而李乐、杨奉并不同意,他们差点跟韩暹打起来。还是刘协派使者去李乐、杨奉营中下令,这才让他们同意出发。但是李乐、杨奉半路又反悔了,他们想劫持天子车驾返回,就骗刘协说“我们应该从渑池东边走,这样可以避开匈奴”。

但是刘协没答应他们,路上也没碰到匈奴人,导致李乐羞愧难当,又怕有人因此找茬,就自己辞行了。建安三年(198年)李乐病逝,相对于郭汜、杨奉、胡才等人的下场还要好一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利令智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