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跟着蒋介石一起去了南京。

临行前,张学良也知道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东北军很可能会群龙无首,于是就叫来于学忠将军,将东北军都托付给了他。

这位于学忠将军是谁呢?为什么能得到张学良的如此信任和器重?

张学良怎么忍住不打一枪(他是张学良的心腹爱将)(1)

于学忠1890年出生于山东蓬莱一个军人家庭,长大后加入了吴佩孚的部队,屡立战功。后来,吴佩孚在北伐战争中落败,就把于学忠推荐给了张作霖。

张作霖也久闻他的大名,说:“我知道你对吴子玉(指吴佩孚)的忠义,希望你能像对吴子玉那样对待我,就很好了。”

张作霖把于学忠安排在张学良的部队中,很快就得到了张学良的欣赏,成为张学良的重要心腹爱将。

1933年,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考察,将整编后的东北军都交给了于学忠。这不仅仅是信任,更多的是一种雪耻的希冀,而于学忠,也没有辜负张学良的重托。

有一次,日军公然开着坦克在河北省政府门前阅兵,大家都敢怒不敢言。于学忠当时正担任河北省主席,立刻派十几个士兵,身上绑满了炸药,躺在日军坦克的前面。日军指挥官见状,只好又回去了。

随后,于学忠还专门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宣称:“如果日军不停止挑衅及阴谋刺杀等一切险恶行动,即向日租界开炮!”

张学良怎么忍住不打一枪(他是张学良的心腹爱将)(2)

1935年6月,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日本人专门提出,要罢免于学忠的河北省主席一职,让他离开河北。对这样无理的要求,何应钦这个软骨头居然答应了,把于学忠气得咬碎钢牙!

后来,蒋介石为了不得罪日本人,又把于学忠的部队调去了西安,妄图让他们跟红军作战。当然,于学忠不会听他的,反而因为于学忠率领部队去了西安,给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蒋介石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西安事变发生后,于学忠对释放蒋介石持反对意见,尤其是反对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不出于学忠所料,一到南京,张学良就被蒋介石软禁了。

七七事变爆发后,于学忠的第51军被调到山东高密、潍县一带布防,牵制日军,可惜由于韩复榘临阵脱逃,于学忠所部孤立无援,后来在李宗仁的协调下,才撤退到安徽砀山一带。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于学忠所部奉命在淮河北岸长达100公里的防线上布防,阻击日寇支援。日军虽攻势猛烈,但于学忠所部始终坚守阵地,顶住了日军的轮番进攻,为台儿庄战役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张学良怎么忍住不打一枪(他是张学良的心腹爱将)(3)

战后,于学忠和他的51军名声大噪,当时的媒体称他为“伟大的将军”,主席的著作《论持久战》中,也将其指挥的淮河阻击战写入了其中。

于学忠在担任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期间,他所指挥的51军和57军,经常与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合作抗战,成为我党的朋友。

八路军进入山东地区后,招致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不满,企图将八路军逐出山东,但是,于学忠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八路军的加入对当前的抗战局势大有帮助。沈鸿烈向蒋介石告了一状,诬陷于学忠与八路军勾结,蒋介石早就想除掉于学忠,就借着这个借口,罢免了他的军权,给了他一个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的闲职。

1949年解放前夕,蒋介石想让他一起走,但于学忠跑到四川农村隐居了起来,以此躲避蒋介石的邀请。

新中国成立后,经总理邀请,于学忠这才重新出山,但也只担任一些闲职,比如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用他的话说:“我在这里低调一点,张学良在那边的日子就会好过一点。”

1964年9月22日,于学忠病逝,享年7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