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望都长班彪去世时,他23岁的儿子班固正在洛阳太学,父亲的死,令他痛不欲生,之前的场景,一幕幕出现。

班固出生于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当时他的父亲班彪还在安丰侯、凉州牧窦融所在的河西地区避难,但已经与东汉朝廷接上头,归汉之心特别明确。

班固的汉书经典(内中的心酸实在不为人知)(1)

班固的牙牙学语时期,就在河西地区度过,虽然营帐外战马奔跑如飞,班固却总是跟着父亲班彪的节奏,听着完全理解不了的经书字句。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5岁的班固跟随父亲班彪来到东汉京师洛阳,随着父亲致力于整理史籍和著述,班固也每天耳濡目染,对经书典籍特别感兴趣。

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在父亲班彪的指导下,9岁的班固已经可以写简单的文章,诵读起诗词歌赋来也是朗朗上口,他的早慧令人惊奇。

班彪晚年潜心著述《史记后传》,家里到处都是各种版本的西汉史料、文献,班固也乐意帮父亲整理这些书籍,经常一读就是一天,丝毫不觉得疲惫。

东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东汉学者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特意前去拜访班彪,见到当时才13岁的班固时,他对班固的才识和史学天赋很惊讶。

临别时,王充抚着班固的背,对班彪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此儿必记汉事。”

这就等于是告诉班彪,您老儿的事业后继有人啦!班彪笑了笑,对儿子也是一脸自豪。可以看得出,班固确实是少年英才。

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16岁的班固进入洛阳太学深造,这里是东汉王朝的最高学府,比现在的清华北大还要厉害(太学生出来基本不是当官就是大牛)!

班固的汉书经典(内中的心酸实在不为人知)(2)

班固学习非常用功,不仅能够耐下心来,深入钻研各种经书典籍,还拜访了太学里的很多名师大儒,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也不停留在一章一句的理解上,而是学到了贯通经籍的大义。

更为难得的是,班固虽然才学超人,但他本性宽容随和,并不恃才傲物,赢得了李育、傅毅等众多士林的交口称赞。

其中,傅毅既是班固的老乡,也是一位洛阳太学的风云人物,和班固结下了一生的渊源。

如今,父亲班彪已经去世,班彪不得不忍痛放弃学业,临别时,傅毅送出城外10多里地,对班彪说道:“孟坚(班固的字)兄节哀,前路漫漫,你的才学一定能有更大的发挥,我们肯定还会再相见!”

班彪重重地点点头,拱手告别后,立即赶回班府,料理父亲班彪后事的同时,他还要安抚年迈的母亲和弟弟妹妹,忙得焦头烂额。

安葬完父亲班彪后,班固发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由于一直以来全家都靠父亲的俸禄生活,现在父亲走了,一下子生计无着了!

无奈之下,班固只好中断洛阳太学的学业,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老家居住。

从官宦之子,到乡里平民,突然遭遇如此巨大的身份落差,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老宅里,班固伏案沉思,几个时辰后,他提笔写下了《幽通赋》,追古及今,通过反省北叟、单豹、张毅等多位历史人物的曲折遭际,认识到了祸福的无常,对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班固的汉书经典(内中的心酸实在不为人知)(3)

班固认真整理着父亲班彪留下的《史记后传》等遗稿,在全部翻阅一遍后,他认为在内容上还不够详备,布局也有待改进,还有一部分需要重新续写。

于是,班固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典籍,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