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莫斯科餐厅在北京西直门外的大街上开业。这座由苏联中央设计院设计的建筑,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绝对是最顶级的会所。

打蜡的地板,丝绒材质的窗帘,餐厅四壁是嫩绿色大理石,大厅中央还有着喷泉,所用的餐具几乎都由苏联供给。

打开业起,这里就服务员们发皮鞋、料子裤子、发蜡和鞋油,女服务员则额外发香水。

“老莫儿”一度见证了北京顽主儿的青春圣地,是高级的红色西餐。而之后在东交民巷所开的新侨饭店,则是奢华的法式风情。

他们无一例外,都不是平民人能消费的地方。甚至让吃牛排变得高不可攀。

但时隔半个世纪,一个日本人却带着他的重新发明的意式餐饮走入中国,狠狠地撕下了西餐“高级”的伪装标签。

这个品牌就是今天遍布各线城市的萨莉亚

被餐饮界称为,一个日本用中国沙县小吃的打法塑造的意式品牌

1、

2003年底,萨莉亚登录上海。彼时必胜客与“棒!约翰”两家意式餐饮在中国正值酣战,全力以赴的抢占中产阶级的胃。

上海萨莉亚意式餐厅怎么点餐(被人称作最便宜的西餐)(1)

萨莉亚与他们相比,明显晚了一步。但其董事长田井野一出手就震惊了整个餐饮业,他的定价低于必胜客30%。

田井野的策略很明显: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进而迅速扩大开店数量,再以规模效应来削减采购成本。

这种平民化的定位,让萨莉亚所到之处皆人满为患。

这就是日本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在初入中国时,普通老百姓更在意的是性价比的。,对消费升级的诉求不太明显。但与此同时,人们还对保有对西方世界的好奇心,

这让平民西餐成了门好生意。

“真正好的东西,应该既便宜又好吃”,这就是萨莉亚带入中国市场的价值观。即便是廉价的食品,也要对品控进行足够高的要求。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萨莉亚使用的橄榄油产自萨莉亚专用的索伦半岛农场,未经过任何化学处理和热加工,不含添加物,某些指标甚至优于极品级的橄榄油。

价廉是萨莉亚集聚客源的武器,而始终如一的品质却是他们能在中国市场生存的关键。

萨莉亚每把门店开到一个城市,就会把中央厨房搬到这个地方。这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不需要再在每个门店开设厨房。并且降低了供应链的无效损耗,物流、冷链效率得到加强。但这些都需要先进的管理系统。

萨莉亚率先使用的餐饮管理信息系统,其采用了i-Gourmate的餐饮管理系统,每个点菜员都配备了HT-100无线点菜机,直接向总服务台和厨房发送下单信息,效率和体验相比手工点单都非常明显。

顾客的满意度也因服务的高效率而提升,客单效也就随之增加。

而萨莉亚每天的数据能够传递到指定地方,总部可以及时掌握采购与库存的信息,既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成本,也确保了食物的新鲜和安全,也能更好地管理各个分店。

但以低价高速扩张却也有隐忧。

2、

2014年上半年年,萨莉亚总体上实现了销售额14.7%的同比增长,但是总体净利润却同比下降93.1%。

这一时期的中国地价策略完全转变,开始用房地产来刺激经济。萨莉亚的门店租房成本大大增加,面临高成本、高扩张的双重压力。

在8万一平的北京蓝色港湾旁边的小区,萨莉亚的价格依然低廉:一份特色烤盘15元,奶酪培根面11元,海陆双鲜披萨23元,花8元就能无限畅饮所有饮料。

这颇为不可思议,萨莉亚到底靠什么赚钱?

答案是开放加盟,向2、3线城市进军。

萨利亚自进入中国后,始终坚持纯日资独资的直营模式,公司总部直接管控各个分公司,进而掌握每一个门店的经营活动。

但开放加盟的模式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萨莉亚品质的下降。知乎、贴吧上有很多对萨莉亚的吐槽。

但不可忽视的是,开放加盟模式的确能让快餐连锁企业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肯德基在中国对麦当劳弯道超车的秘密就是——加盟和直营双驱动。

这种打法给萨莉亚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在几乎没有营销的宣传下,萨莉亚就是靠口口相传这种古老的方式进行推广。

网友贴心的把它称做“意大利沙县小吃”。还有人说萨莉亚是西餐届的名创优品,穷人的幸福食堂,慈善机构萨莉亚,甚至有人说这不是萨莉亚,而是圣母玛利亚。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老莫儿”进入中国后给西餐贴上了高级的标签,成了见证北京顽主们友谊的圣地。但在半个世纪后萨莉亚让西餐变得寻常,无数90后也有了青春的回忆。

这就是日本开的平价西餐,给中国留下的印记。

来源:快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