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举行一种仪式——供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要过年了没时间做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要过年了没时间做饭(快过年了记得供饭)

要过年了没时间做饭

在农村,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举行一种仪式——供饭。

这是一道虔诚而严肃的仪式,须等到供饭结束,全家人才能动筷子吃饭。偶有调皮的小孩,用手抓一片洋芋先嚼一下,也要被大人呵斥,觉得是对老人的不敬,就算供饭时再祈求老人保护,也不会全灵验了。于是急忙道歉,“老人们不要跟娃儿一样,娃儿不知事。”至于老人指谁,老人听到没有,会不会跟孩子计较,大概也没有谁考究,总有人出来圆场说,“心到神知得了”,说话人的心里也许默想,唉,无非就是走个程序。

供饭的差事,一定要家里最年长的老人做。就算已经结婚生子,只要没有分家立户,或者没有单独供奉菩萨,和在长辈一起吃饭,都得由他们亲自操弄,年轻人就打打下手。一则表示家庭和睦,兴旺发达,有老有小;二则表示对过世老人的敬重,并非敷衍;三则表示传承,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跟着一辈学。孝敬老人的传统,也许是阴阳两重、人神两类都用,可见儒家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孔子学礼,其中大部分都是用来给人做墓葬仪式的。有后人疑问,孔子的学生中,三千徒众子,七十二贤人,那两千多个去哪儿了,其实都去做先生,帮人埋坟了。因此供奉缅怀逝去的亲人,也是其孝道文化之一,就不足为奇了。

每到供饭的时候,父亲先准备两碗饭,一坨方形的能占据半边碗的肉,一坨油炸过的豆腐,如果杀了鸡的话,再搭上一只鸡腿就最好了,还有纸钱、香和烧酒。准备停当,父亲与我一前一后地端到堂屋的菩萨前。

所谓菩萨,就是写有天地君亲师的地方,一个象征而已,用禅宗的思想,大可以不必写几张纸表示菩萨的,只要心里有就可以了。菩萨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指向,只是佛家得道之人的一个职称,最高的叫佛祖,最低的是行者,就是悟空一类的。在多数人心里,现在供奉的菩萨,大多指南海观世音菩萨,因为其慈祥善良,还救苦救难而深受喜欢。通过文学作品描绘,当然也漂亮。供奉菩萨,实则是对天地(自然万物)、对君主(今天应理解为国家、社会)、对亲人(逝去的老人)、老师(关心帮助自己的人,良师益友)的敬畏,感恩,缅怀,回报。

父亲和我一一把贡品摆放在神龛上,菜放中间,饭摆两边。然后用火机点燃纸钱,点了香。纸钱在地上当即燃尽,香就插在神龛上任其自燃,然后奠几滴酒。尔后又把神龛上的贡品抬下来,分别用板凳摆放在两边,再燃纸点香奠酒,这是供土地,在百姓心里,土地掌管衣禄,也称菩萨。

堂屋里供奉完毕,再把贡品搬出门外放在板凳上,同样的程序。只是供的对象不一样,严格来说,这叫施舍了。在外面供的,都是帮助自家老人牵马,一路上照顾老人的仆人。或者是没有后人烧纸供饭的,亦或是几个路上遇到吹牛合心的,相约斗地主的,跟随老人一起来老讨口饭吃。这时候,父亲要开口念叨几句,“凡是和老人一起的,大不提名,小不提字,都在这里吃饭了,吃了之后,保护老人些一路平安”。

里外都供好后,就要到餐桌上供自己的老人了。这回要放四碗饭,搭上筷子,筷子要分里外放好。自己老人吃的就要丰富一点,直接用已经摆好的所有饭菜供奉。从认知的始祖开始到每一位已经离开的老人都要供,当然要简单的点几个人,就是血缘关系中离自己最亲近的。

父亲念道,“娃他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在这里吃饭了,保佑娃儿些乖乖的,顺顺利利的......,”有时候把家里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念到,害怕差一个没有被保佑到。简单的几句话中,透露出父亲孝敬老人、照顾家庭的细节,他念公公婆婆,因为有母亲在。他只希望老人保佑我们,其中并没有顾及他自己。

其实,中国人很多去寺庙或在家里烧香拜佛,大都不是虔诚的祭拜,他们与神的关系,无非就是生病、做生意、娃儿考试等有用的时候,才去烧点香,磕几个头,赤裸裸的贿赂而已。

当然,供饭还有正月去坟上拜年供的,中元节在老人牌位前供的,程序和贡品略有不同,但表达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逢年过节,在家里恭恭敬敬的为逝去的亲人供上一碗饭,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爱的表达,是孝的延续,一种不忘来处的感恩,一种寄望将来的期盼。

小时候生活困苦,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两顿米饭,如果看见肉,更是迫不及待了。村里邻居都在暗暗较劲,比哪家年夜饭吃得早,吃饭就以放鞭炮为号,供好饭后一放鞭炮,就知道哪家吃饭了,有时候其中也有炸,有的做饭慢,怕被别人说,就先放鞭炮,其实后半夜才吃上饭。 我们一听大伯家先放鞭炮,等不及父亲慢慢的供饭,就迫不及待的提着筷子说:“爸,老人些已经在伯伯家吃了,我们家不供了吧,吃饭了”。一如往常,父亲也是呵斥我们不许乱讲,请老人们不要计较。

想必,今天生活平平安安、顺顺当当的,也许是真的受到了老人们的庇佑,至少他们没有跟我一样。(何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