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长相思兮长相忆)(1)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长相思兮长相忆)(2)

秋风清,秋月明。秋天风清露寒,明月当空,落叶飘零,聚散如浮光掠影,让本来栖息在枝上的寒鸦都心有惊悸。如同一叶知秋,物我世界的关照,相亲相见还记得在何日吗?而此时此景,春秋光华,如同昼夜交替,让人心思难定。

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只写了词的上半部分,因为此诗体制言语的独特,被后人题作“三五七言”,收为乐府精品。诗词先简言当时的风清月明,叶落鸟复惊的景况,再写此时人的思想情感,从相见相识到此时此夜,让人思忆其中,如在秋风中。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长相思兮长相忆)(3)

如同一首风中芦笛,据说后人看到《秋风词》的繁复与风情,加入了接下来的相思后续。古有《梅庵琴谱》述载后下段非李白所作,后续表达了一种相思萦伴,相识相知何其长短的难为之情,这首词后来被选为古琴初学者的开指琴曲之用。

古琴,七弦琴,有“太古之音”之说。古琴的创制之源与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虞舜时期为五弦,一弦属土,接下来五弦依次是金,木,火,水,即宫商角徵羽 ,分别为君、臣、民、事、物。后有文王武王加入改为七弦。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古人用一把古琴,将人与宇宙,事与人为的情景意蕴发声为“三籁之音”,不仅是感知自然,还将浩浩长空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人间景观与思想境界,发挥至琴端。这样一种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的底蕴,如幽兰操所云是“君子之守,子孙之昌”,这是古琴的渊源流长,和意蕴无穷。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长相思兮长相忆)(4)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紧接“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相思相忆何从起,闻古琴古音,似有情之难言之妙。古琴的击弦而歌,从先秦开始,并已成为一种风范。战国时期,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传诵,《史记·孔子世家》有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琴风盛行,相传有《胡笳十八拍》、《广陵散》等著名古典名曲。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长相思兮长相忆)(5)

《秋风词》词作于隋唐,《秋风词》体制的新颖独创,得益于一生著作颇丰的创作者(李白),其诗词大多以豪迈奔放为主。如果词的上阙是李白所作,下阙显然已经不是按三五七言的体格所写。按照古琴资料记载,第二段为为琴歌《古相思曲》,即后来的《相思曲》,或称《古琴吟》。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长相思兮长相忆)(6)

词,起源于隋,极盛于两宋。在李白之后,有白居易作《长相思》词:”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后又有冯延巳作《长相思》:“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

一句“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既是后人对琴人诗词的相思之情,也是对古琴古时今日的爱恨悠悠。

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长相思兮长相忆)(7)

古琴确实不需与世所争,它与中华文明的君子士者、诗人雅客、琴人逸事息息相关,同样也与民之常情,相思相伴。一句“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这样与世无争,如同风之相随,也许就是后世者对《秋风词》的理解入深与鞭辟入里吧。

花语茶香茶小叶与您分享,持续更新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