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ost(青春OST声生不息)(1)

青春ost(青春OST声生不息)(2)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3年第8期

@文/王小美

最受“90后”欢迎的歌曲是什么?

这是近日开播的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里的一个片段。节目组参考中国台湾综艺《康熙来了》中的经典环节——《康熙调查局》,设置了一个户外调查的小环节。第一个调查的题目,就是“最受欢迎的歌”。

在揭晓最受大陆“90后”欢迎的台湾歌曲top5榜单第一名的时候,嘉宾和观众呼声一片,“周杰伦!”主持人何炅转问,“如果是周杰伦,是哪一首?”节目嘉宾那英抢答:“如果是周杰伦的话,哪一首都行!”

是啊,那些属于我们青春记忆的歌,哪一首都行。mp3藏在宽大校服里,课间悄悄塞一只耳机,间奏好长,云色很远,同桌手上的青春小说总是太厚,像那个永远也过不完的夏天。

“我们有歌”

“没有人会对这里感到陌生,宝岛台湾,从有历史的那一刻起,每声心跳,山海麓林都听得到。当我们聊起台湾音乐的时候,总能想起这里亲切的人和事。涌动的心事,呢喃的絮语,总能经过逾千公里的脐带,流入心脏。”

《声生不息·宝岛季》是以这样一段旁白开始的。

节目先导片,用半小时粗描台湾地区现代音乐的变迁史。

时间轴上闪耀着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节点,80年代前的民歌时代、80年代唱片工业的形成、90年代的黄金年代、2000年开始“两岸三通”、2010年两岸共同繁荣……在一首一首歌里,我们重温旧梦,串联起记忆里一个又一个传奇人物。

先导片绝对值得“二刷”。我边看边翻歌单,在“他们原来认识啊”“滚石和飞鸟还有过这么好玩的互怼”之类的感叹里,对台湾音乐有了纵观全局的了解。

青春ost(青春OST声生不息)(3)

《声生不息·宝岛季》海报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的故事。西方音乐盛行,一代年轻人试图用自己的话语讲述故事。“中国人的情感,如果透过文学、诗歌、歌曲、音乐去呈现的话是什么?”节目中这样说。

于是,咖啡馆里的胡德夫第一次用卑南族的歌,博得满堂喝彩:“太好了,我们有歌!”于是,课本里的《乡愁》,被杨弦用歌曲演绎,原作者余光中说:“这就是民歌元年,一个芬芳的黎明。”

一首首民歌口口相传,大家奔走相告。“在这之前,人们只是唱歌。在这之后,人们懂得歌唱。”

陪你长大

当“90后”“95后”的一代人聊起台湾音乐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呢?

我生长在一个不怎么时尚的小城,潮流似乎总要延缓几拍才能触达那里。而记忆里的流行乐却是丰裕的。

或许是一段青春,是放学的路,是小巷店口的背景音乐……对台湾音乐的记忆,凌乱散落在年少时光里,叮当作响。《声生不息·宝岛季》把记忆里的那些吉光片羽串联成册,翻开来一看,哗啦啦全是往事喧嚣。

里程碑罗大佑,对“90后”来说已属“怀旧”。只是每逢毕业季,都在KTV聚唱那首“经典老歌”《明天会更好》。

李宗盛的词曲也是铭心的,以不同声线轮番登场。陈淑烨的“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辛晓琪的“多么痛的领悟,你曾是我的全部”,从《最爱》到《漂洋过海来看你》,简单又韵味深长的词,低吟浅唱。

“这首歌一出来,就象征一个年代的经典。”那也是一个黄金年代。有最棒的录音师,最棒的制作人,人才济济,音乐流光。

中学时,我开始认真听歌,喜欢周杰伦。

印象里,属于他的流行是气势如虹地来,铺天盖地,汹涌澎湃。“步步高”里的歌曲磁带,电视点播台里的排行榜第一,当然,也是父母嘴里的“哼哼哈哈的,不知道在唱什么……”

青春ost(青春OST声生不息)(4)

周杰伦

千禧年代的少年人,有谁没听过周杰伦呢?记得有朋友提起,中学时有男生给她写纸条,长长一页,说是自己写的诗,她一搭眼就笑了:“这是《搁浅》的歌词啊。”

那时候,耳机里不只是周杰伦,孙燕姿、萧亚轩、梁静茹、张韶涵、王心凌……谁又能说,自己的青春里,没有他们的歌呢?

许多年过去,那些歌成为“长大”这件事的养料——“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再多的风景也从不停靠”“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对于曾经的少年,它们是陪伴,也成了审美和认知的引子。

“青春OST”

在看到台湾偶像剧的OST(影视原声带)章节时,我感觉“我又恋爱了”。

街头调查的环节,有人说,《恶作剧之吻》影响了自己的爱情判断——和老公初遇时,他就是江直树的样子。

我们这一代的“90后台剧儿童”,谁没有用偶像剧衡量过自己的择偶标准呢?

偶像剧里的歌总在关键时刻渲染情绪,倾盆大雨、劫后余生,不小心对视的目光,少女心事里堆砌的恋爱细节,都是自带BGM(背景音乐)的。

如今,早就知道爱情没有那么多戏剧时刻,但在节目里,《心愿便利贴》《暧昧》《遇到》这些熟悉的旋律重新响起,心底里又重新涌起甜得发酸的滋味。

年少时候的恋爱,总离不开情歌,而台湾偶像剧的OST,更把情歌叠加了戏剧性的恋爱画面。一段无疾而终的暗恋,一次欲言又止的试探,一次心照不宣的再见,一段午后的想念或倾盆大雨里的孤单……

记得上学的时候,宿舍有一个女孩子半夜在阳台上练歌。我也荒腔走板地哼着,无数遍去猜爱情的模样。

爱情从微末初始,到生长发芽,似乎每个阶段的心情,都已经唱过了。总有一句会击中你,你把它写在个性签名里、空间留言板上,或者留在最后一次见面的脑海里。

“音乐暗号”

从长沙街景无缝衔接到日月潭,节目正片在《娜鲁湾情歌》中开场。尽管有诸多困难,但“热烈的、真挚的、想要交流的心,是两岸朋友共有的”。

音乐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戳中心田。音符激荡起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潜入大脑皮层的褶皱里,和青春关联,和生活丝丝缠绕。无论天南海北,我们一定有着共同的感受。

节目嘉宾阿雅说,不管是音乐或者是剧,都是可以很快速地拉近彼此距离的一种交流方式。

“爱音乐的人都是自己人。”节目旁白里这样说。

这句话让人动容。共同的文化符号,就是我们的“暗号”。如果我们相遇,聊起细碎心事,大概会惊喜地发现,“你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原来都一样”。

青春ost(青春OST声生不息)(5)

台湾知名制作人王伟忠在节目中说:“真的要多沟通,把心里话都说出来,才能更了解对方,也能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

不只有怀旧。在节目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两岸音乐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可以看到音乐交流中的创新,新生的一代音乐人,正为如今的年轻人,谱写下他们的青春回忆。

尽管远隔山海,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那些打动你的,也打动了成千上万的你。当熟悉的乐声响起,我们坦然拥抱。

点击下图

购买《中国青年》2023年第8期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韩冬伊 tamak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