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是“養”字的简体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养”字,本来是个会意字:像人手执鞭杖赶羊之形,表示放牧羊群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有一个“牧”字在放养性畜的意义上,养和牧字完全相同,只是放养的牲畜种类不同,一个是放羊,一个是放牛而已汉字在它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将两个字作了分工:从牛的表示放牧,从羊的则表示养因而,小篆依据这一词义为“从羊从食”上下结构的“養”字“羊”代表读音,“食”则表示喂养,合起来便成为一个形声字,表示以食物养牲畜的意思,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基是会意字?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基是会意字(会意字养)

基是会意字

“养”是“養”字的简体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养”字,本来是个会意字:像人手执鞭杖赶羊之形,表示放牧羊群。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有一个“牧”字。在放养性畜的意义上,养和牧字完全相同,只是放养的牲畜种类不同,一个是放羊,一个是放牛而已。汉字在它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将两个字作了分工:从牛的表示放牧,从羊的则表示养。因而,小篆依据这一词义为“从羊从食”上下结构的“養”字。“羊”代表读音,“食”则表示喂养,合起来便成为一个形声字,表示以食物养牲畜的意思。

由养牲畜,引申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养”。如现代汉语中的“生养、培养、疗养、教养、修养、涵养”等词,以及用在人类自身上的“养生、养老、养志、赜养天年、休养生息”等词组。

“羌 qiang、姜jiang"是与羊有关的两个特殊字。这两个字都同个古老而且多灾多难的民族有关。他们世代牧羊,以羊为自己的生活来源和图拜物,然而,羊却没有给他们带来吉样。“羌”,甲骨文如上图,由“羊”和ー个侧立的“人”合成。从字形结构看,十分像“人饰羊首之形,盖羌族人民的标识也”。因此《说文》训“羌”为“西方牧羊人”,这虽是后起之义,但也暗示“羌”是一个以“羊”为氏族图腾的民族,而且与畜牧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羌人,本指古代我国西北部(今山西、西、甘肃、内蒙古一带)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部族。后来则泛指北方所有以游牧为生的民族。

在殷商王朝的甲骨文卜辞中,有许多将羌人活埋、砍杀、烧、肢解,然后当作祭的记载。其中,最多的一次竟然有一千个羌人被同时杀戮,用作祭祀祖先神灵的供品。

羌人,祖辈不易死守着游牧业,虽然与汉族也有过通婚,生过混血儿,但仍然受到中原汉族的不断征伐和抢掠,于是逐渐近往更远的西北。汉代时,人们称之为“西羌”,北宋时代则称“突厥”,或说是唐代的“吐蕃”。他们中的一支经过数代迁徙,后来会于青海和西藏的少数民族之中。据说,生活在云南的纳西族人(至今保持着母系社会),也是羌人的后裔。

甲骨文的“姜”字,与“羌”的构形相仿,只是下羊之人乃是一个“女"人之形。《说文解字》注解为:“姜,从女羊声、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姜”即女羌人也。

“姜”,也是上古时期母系社会留下未的一大氏。据史书记载,周人的女性始祖便叫做姜嫄,即是一证。由此也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周人的血脉中有羌人的血液在流淌。

“姜”与生姜的“薑”字,原本没有关系。汉字筒化、因发声相同借用“姜”做“薑”的简体字。这种方法,称之为替代性简化。

汉字中还有许多与羊有关的文字。如“伴、徉、样、详、洋(漾)、氧、恙、痒(癢)、庠、羼”等字。分辨它们并了解字形后面的故事,原本是十分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