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刷视频,突然看到天气网推送了这样一条消息:今晚21时31分秋分,是自1896年以来124年间最早的一次秋分。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是自1896年以来最早的一次秋分)(1)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6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秋分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在秋分这天,太阳已经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的昼夜时间一样长。自秋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将会出现昼短夜长现象,对于我国的国民来说,也就意味着睡觉的时间长了,而工作的时间短了。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是自1896年以来最早的一次秋分)(2)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秋分来得早,翌年庄稼不会好。意思是:如果哪一年秋分来得比较好的话,第二年的庄稼收成会特别差。

据民间传说,1896年也是“早秋分”的一年。而在1897年的时候,我国的南方地区率先出现了春旱的现象,以至于许多早稻都无法播种;紧接着,我国的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春旱,并且,旱灾一直持续了100多天,以至于许多新植的树木都被旱死了。

在旱灾持续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通,北方人去南方逃荒;而南方人则去北方逃荒,但无论是北方人或是南方人,都在逃荒的奔波中没有能够讨到粮食,因此,许多逃荒的人都被活活地饿死在了逃荒的路上。

到了当年7月份的时候,南北各地的天气开始由大旱转变为大涝,南北各地从7月3日开始陆续下雨,并一直下了40多天,许多农田都被洪水冲毁,大部分农户都没有收获到一粒秋粮,从而使饿殍遍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称,到冬季的时候,有些村庄的人丁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二,有相当一部分农户甚至成为了绝户。

当然,1897年的情况都是民间传说来的,在历史上似乎并没有任何记载。

民间则正是根据这一传说而得出了“秋分来得早,翌年庄稼不会好”的结论。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是自1896年以来最早的一次秋分)(3)

那么,民间的这种“结论”或说法是否正确呢?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

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6小时或5小时,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以“秋分”为例,就有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这三种情况。

因为2020年是‘闰年’,而庚子鼠年也是‘闰年’,再加上历年以来的积累,最终导致今年的‘秋分’来得早一些。”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是自1896年以来最早的一次秋分)(4)

通过专家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秋分的早晚是由历法决定的,属于一种正常现象。不但与翌年的收成好坏没有任何关系,同时,也不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更与什么吉凶福祸没有任何联系了。因此,民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