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是2100万元,折合成银子是1800多万两,并且是分四年还清。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是4000多万两,每年还400多万两,勒紧裤腰带还是不难扛过去的。

割地英国人本来打舟山的主意,但是清政府鉴于舟山战略位置太重要,没有同意。所以最后割的是香港岛,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公里的渔村,对于清政府来讲不痛不痒。现在的香港当然今非昔比。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历史(两次鸦片战争损失并不大)(1)

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是1600万两银子,还没有鸦片战争的赔款多,对于清政府来讲扛一扛就过去了。

至于割让九龙,实际上还没有香港岛大,就是一个村的地盘,对于清政府来讲是无所谓的。

并且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还得到了英法的承诺,随后英法履行了承诺,断了对太平军的支持,转而全力支持清军对付太平军。

沙俄确实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趁火打劫,侵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和西北地盘,今天看起来损失特别惨重。

但当时实际上除了海参崴之外,这些地方对清政府来讲都是荒蛮之地,没多大用处。即便是海参崴,当时也比不了内地的一个县城,只能说比荒蛮之地稍强,也算不得什么宝地。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历史(两次鸦片战争损失并不大)(2)

甲午战争就完全不同了,首先赔款是2亿两银子,再加上3000万两赎辽费,整整是清廷三年的收入,也是日本20多年的财政收入。

关键是清廷不可能不花钱,所以这笔赔款实际上已经让清政府的财政再无独立的可能,只能拿各种主权来抵押。

更狠的是甲午战争直接割的是台湾,这既非海参崴一个县级别的,更非香港一个村级别的。台湾当时是正儿八经的一个省,拥有400多万人口。无论从人口、经济还是影响力上讲,都是伤筋动骨了。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历史(两次鸦片战争损失并不大)(3)

而《辛丑条约》更狠,直接赔款是4.5亿,相当于每个人赔款一两银子,不仅数额庞大,并且有严重的羞辱性质。

列强很清楚的知道清政府拿不出这笔钱,就直接搞39年的长期贷款,加上利息是9.8亿两,利率倒是跟房贷比较接近。民国为了让列强承认,继续还款,一直到1938年抗战的时代,还在对日本付赔款。

辛丑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割地,但是处死了175名朝廷的高官贵族,可以说朝廷的顶层基本上被砍了个遍。

要知道火烧圆明园只是在北京城外,烧死了一些没有跑出来的太监宫女。而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城可是遭了大难,除了光绪、慈禧之外,上层全被处死了,无数妃子、大臣、王爷、贝勒和富户遭受灭顶之灾,全家遇难。很多人为了避免受辱投井自杀,自杀的人把井都填满的比比皆是。

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历史(两次鸦片战争损失并不大)(4)

实际上两次鸦片战争,英国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做生意发财。所以是软硬兼施,一方面展示武力,另一方面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条款并不算太苛刻。

而甲午战争日本纯粹是劫夺的目的,既要庞大的赔款,也要富饶的土地,就是要实实在在的利益。

《辛丑条约》比《马关条约》更苛刻,一方面是惊人的赔款,这是实实在在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还要杀大臣,并且赔款金额按人口来算。可以说不仅是杀鸡取卵,还是杀人诛心。

#奇妙知识季##零谣谣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