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新版《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2014年版办法新版办法凡52条,比2014年版(共36条)整整多出了16条;其新增的第28条成爆点,引发大量关切与议论,惹得国家发改委专门出来“答记者问”,对该条进行界定与澄清,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以工代赈不需要招标?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以工代赈不需要招标(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

以工代赈不需要招标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新版《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2014年版办法。新版办法凡52条,比2014年版(共36条)整整多出了16条;其新增的第28条成爆点,引发大量关切与议论,惹得国家发改委专门出来“答记者问”,对该条进行界定与澄清。

该条规定:县级发展改革部门应指导以工代赈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按照“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组织项目所在县域内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参加工程建设……

不少人引用了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讲述的一个段子,对这两个“尽量不用”进行调侃。不过不同的版本细节差别很大,什么“九十年代”、“中国”云云是明显的篡改。

这里引用经济学作家Stephen Moore亲耳听弗里德曼讲的版本。弗里德曼1960年代去亚洲某国(从年代上看肯定不是中国),去了挖运河的工地。他很震惊地发现,工人用的是传统的铲子,而不是现代化的拖拉机与推土机。一旁的政府官员解释,这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弗里德曼答道:“哦,我还以为你们想建一条运河呢。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你应该让这些工人用勺子,而不是铲子。”

对这个段子稍加解释一下。弗里德曼其对凯恩斯主义式政府工程的反诘:如果要的是像运河那样的基础设施,那就应该考虑成本与经济效率;如果只是为了给工人创造就业机会,理论上只要预算容许,不断降低效率,可以创造无限就业机会,但那只是无效劳动、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

凯恩斯有一个“挖坑理论”,认为政府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就创造了就业机会,然后给工人发铁锹要花钱、工人领了工资会消费,就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显然,国家发改委听到了这些议论。故而于2月1日专门出来答记者的尖锐一问:两个“尽量不用”,对此社会上有不同的解读,请问应该如何理解?

发改委的回答是:两个“尽量不用”,是专门针对“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提出的管理要求,对“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新版办法并没有提出上述要求。后者还是“首先要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和效率”,其次才考虑“尽可能多地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并为他们发放劳务报酬”。

这个解释澄清两个“尽量不用”的适用范围,也算正了视听。

而新版办法第2条说:以工代赈主要包括使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等。这一条区分了以工代赈项目与以工代赈方式。前者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主要投向欠发达地区(第15条),优先支持发放劳务报酬比例高、带动当地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务工人数多、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务工能力强、综合赈济效果好的项目(第24条)。

可见,这个解释对两个“尽量不用”适用范围的澄清,与新版办法规定是一致的,并非临时打补丁。如果严格执行,适用范围还是较小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还是有限、可控的。

此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也好,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也好,哪怕采用了以工代赈方式,也不会实施两个“尽量不用”,故而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率不会受此影响。至于某些大V与自媒体所渲染、所理解的那些,什么连民营企业也必须适用两个“尽量不用”,必须多多雇人,少用机器与自动设备,是徒增无谓的恐慌。

说到底,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旨在对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就业进行兜底,本质上是一种赈济或曰定向的福利。至于为什么不直接发钱或赈济,新版办法也说得很清楚:坚持扶志扶智、多劳多得、勤劳致富,鼓励引导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增收致富、提高素质技能(第3条)。

这种考量有其道理:直接发钱,固然轻易,但容易损害工作伦理与个人品性,也学不到生存技能;以工代赈项目,哪怕成本提高一些、经济效率降低一些,好歹这钱是通过诚实劳动挣来的,而且项目本身还是有用的,比纯粹挖坑填坑的无效劳动还是强多了。

当然,更进一步,经济的修复与重振,还是必须以社会信心的修复与重振为前提。社会信心的修复与重振,必须从企业家精神及信心的修复与重振开始。企业家有信心,看好未来,敢于投资下注,才会多多招人,大家的收入才会上升,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才会乐观,从而敢于消费,进而带动经济增长。这才是经济修复与重振的正路。

纯粹挖坑填坑的无效劳动也好,有一定经济用途与价值的政府工程也好,凯恩斯主义能有一些看得见的临时作用,但本身无助于也承担不了经济的修复与重振,这一点也必须明确。

陈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