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曹植,我们想到“七步成诗”的典故。多少年来,曹氏兄弟之争,人们多要对才华横溢的曹植掬一把同情之泪。

但《七步诗》是否系曹植所作,至今仍有争议。因此事仅为《世说新语》所录,是否为史实待考,而且此诗并未收录于《曹植集》。

曹丕与曹植的关系(曹丕跟曹植他们俩的关系如何)(1)

看史书中曹植并没有主动参与争夺储位,反而他手下人杨修、丁仪兄弟不停闹腾,想要扶曹植上位来谋取利益。曹操一开始就是对曹丕区别对待的,给很多儿子封了侯,唯独曹丕是五官中郎将、丞相副,在一门多侯的情况下,不封侯的那个是要继承老爹的爵位的。所以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的诏令【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我觉得曹操的令文的意思是这样;你们闹腾什么,曹丕早就是我定的继承人,否认自己曾经欲立曹植引起的政治风波。

而且如果没有储位之争,曹植应该是与曹丕关系最好的兄弟了,同母,又都是文豪才子,惺惺相惜,从这两人的诸多游宴和诗文唱和中就能体现。但既然都是有天赋有才华的文人,难免个性强,脾气大,喜欢矫情。即使从历史记载的事实来看,丕、植争储根本不算惨烈,在当事人的主观视角下,也很能折磨人了。所以曹丕写了一堆怨妇诗,曹植一再安慰其兄还帮忙跑腿,其实就是这两个人在矫情。

曹丕与曹植的关系(曹丕跟曹植他们俩的关系如何)(2)

曹丕当上太子以后,丕、植兄弟应该和谐了一段时间,“翩翩我公子”的表白就在这时候嘛。但曹丕上位以后,情况不一样了:曹丕即位魏王的过程相当惊险,曹操一死又发生小规模内乱,吴蜀还在虎视眈眈。曹丕要抢先根除一切不安定因素,赶紧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所以必定拿曹植及曹植党开刀

而且曹丕不只防兄弟,还防外戚防宦官防宗亲防士族,只要历史上出现过的可能亡国的不安定因素,他全都要防,防得他一个人当孤家寡人就安全了。但曹植与其兄政见不和,认为兄弟一起和谐掌权的局面是可以存在的。曹植是参与立储之争失败的人,还想以王佐自居。只能说,这两兄弟一个心眼太小,一个心眼太大,矛盾冲突是必然的。曹丕不让,曹植就闹,什么发服悲哭、私祭先王、醉酒悖慢使者、写《九愁赋》,估计就是这么回事了。曹丕也容不下曹植这么撒泼,肯定是要治一下他的。

于是在黄初年间,曹植一再被监国谒者告上去,就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以曹丕指使灌均、让三公议(三公不会帮曹植说话)为由,证明曹丕有心害曹植;二是从曹丕并未重罪责罚的结果看,证明曹丕对曹植很好。其实两种都是以偏概全。

曹丕与曹植的关系(曹丕跟曹植他们俩的关系如何)(3)

但曹丕只是想整一下曹丕并不想杀曹植。曹丕是写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极力反对文人相轻的人,作为文人而不是皇帝,他对曹植的才华应该是爱惜的。曹丕心机深重,熟读史书,不可能不明白共叔段、刘长、刘武是怎么死的。所以,他的目的不是杀曹植,是想让他安分老实些。等曹植老实下来以后,他还在黄初六年去雍丘看望了一下,证明兄弟感情是确实存在的。

曹丕与曹植的关系(曹丕跟曹植他们俩的关系如何)(4)

而且《世说新语》是出了名的喜欢黑曹丕,但每条记载后面,都不忘加一笔“卞后干预”。这个逻辑表面上成了:因为曹丕又是害亲兄弟、又是强占父亲小妾,所以卞后恨他,恨到临死都不去见最后一面。但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也许是反过来的:因为曹丕和卞夫人的关系的确很差,两晋南北朝又特别重孝道,所以要证明母子关系为何这么差,所以只能给篡汉逼弟的曹丕加黑料。所以,《世说新语》把曹丕逼弟的事实浓墨重彩化,说不定是为了洗白卞夫人对长子的冷淡寡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