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呼兰河传》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1)

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富裕家庭,本是富家女,却因女儿身受尽了折磨与苦痛。

有人说:“在萧红身上,岁月荒凉如故,命运亦不宽宏,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荆棘密布。”从童年的呼兰小城,到香港,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历经了伤、离、痛和绝望。

萧红的作品大多有着灰暗的色调,她擅长用女性的笔调去描述一个个凄惨的女性角色,如《呼兰河传》中呈现了两个少女由鲜活到死亡的悲剧命运。12岁的团圆媳妇因性格异于传统观念下的女子而被邻居们说长道短,最终竟莫名其妙地被折磨致死;漂亮的王大姐在没有婚约的情况下私自与冯歪嘴子结合,震惊了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人们,最终在被辱骂、窥视、与冷眼中寂寞死去。

而萧红自己短短31年的人生路上,正如同她笔下的一个个女性角色:一生充满坎坷,结局凄凉。

其中,萧红最让人争议的是她的感情生活,她先后与五个男人有过情感纠葛。而且她曾经为爱逃婚、离家出走、做过第三者、抛弃刚出生的孩子,还有两次怀着孕另嫁他人......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忽视了她的文学才华,将她定义为滥情、不守妇道的骂名。

然而,熟知萧红作品和背景资料的读者,都懂得萧红滥情的背后,与原生家庭有直接的关系。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2)

现在有个育儿道理大家应该都听过,那就是:“儿要穷养,女要富养。”

在家庭满满的爱意下,呵护长大的女孩,对于男生的追求会有一个清醒的判断。

相反,从小不被家人关爱,没有体会过被人呵护关心的女孩,长大后面对一点朋友的关爱就会沦陷其中。

萧红就是一个被原生家庭所控制的可怜女孩,她最爱的男人萧军曾这般同情地写道:“幼年时期她的生活是黯淡的,孤零的,无助的。在精神上既无母爱,也无父爱。几乎等于在瑟瑟秋风的荒原中或沙漠中的一棵荏弱的小树!或是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一只畸形的小鸟”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3)

萧红&萧军

所以,他无数次从一个男人奔向另一个男人,说到底,都是在找寻童年少年缺下的“爱”。早年爱的缺失,让她成年后开始对爱有了极度渴望,于是,她变成了一个贪爱的女子,只要男人对她好,她便一次次为一丝丝好飞蛾扑火,直至最终化为灰烬。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萧红就是那个不幸的人,她的童年是灰色的。

01

1911年,本就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辛亥革命军大举闯入北京城,就连清政府最后一点残存的势力,也在一阵苟延残喘后消耗殆尽。就在这年的6月1日端午节,呼兰河的小县城内龙王南庙路南的张家大院,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正悄然传来,张家长女萧红出生了,可她的到来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喜悦。

相反,因为端午节俗称屈原祭日,出生在祭日是不吉利的事,这一天在民间被称“恶月恶日”,那时候流传一句话在恶月恶日出生的人“男杀父,女杀母”。

历史好像是人生的写照,战乱的年代,不吉利的出生日,似乎早已埋下了萧红这一生会遭受嫌弃的命运。

萧红的童年是孤独的,她没有母亲疼、没有祖母溺、也没有朋友怜,与父亲的关系更是冷淡冰霜,唯一给过她关爱的只有祖父一人。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4)

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受过良好的教育,毕业于黑龙江师范学院,曾担任过呼兰县教育局局长,在外人眼里,他八面玲珑,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待人和善;而在萧红的眼里,父亲为人冷漠吝啬,性格暴躁无常,孤傲固执。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5)

萧红的父亲

有次萧红顶着钢帽子,去屋里祖父,想给祖父看,在屋里大声呼唤祖父时,正在这喊之间,父亲一脚把她踢翻了,差点没把她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

他不仅经常随意打骂萧红,也曾当着她的面,将二伯往死里打。每当看到嘴角残存瘀血的二伯,萧红总会怯怯地躲到祖父的怀抱里。她太害怕了,甚至感觉自己生活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囚牢中。二伯和她就是被父亲关押的囚犯,他们只能容忍,却没有任何办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萧红与母亲关系也平淡,甚至有些憎恨母亲,在那段灰色的童年中,母亲一直扮演着“恶妇”的角色。

在那个封建礼教特别浓厚的大家庭中,若女人生不了男孩,一辈子都会被家人和邻居看不起。而她就是一个女孩,一个让母亲一辈子都抬不起头,一辈子都要承受父亲责骂、亲人抱怨的人。

正因如此,母亲将所有的暴戾和喜怒无常都发泄在萧红的身上了。

小时候每当她放学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踏进家门,就会看到母亲拿着一根木棍迎上来。两人没有任何交流,只听得母亲自顾自说了一些愤慨的话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顿无来由的暴打。即便有时母亲把她逼到了树上,也仍旧不依不饶地拿棍子叉她。

在萧红的眼中,母亲似乎从未给过她关怀,就连脑海里仅存的印记,也不过是鞭打和辱骂。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6)

后来,她在文章《感情的碎片》里说:“母亲并不十分爱我,但也总算是母亲,她病了三天了,许多医生都来过了。”

对于母亲要死的这件事,她心里没有激起太多涟漪。

母亲的离开,她更是成为了父亲眼中“不祥之人”,她与父亲除了仅有血缘关系之外,再无其他任何感情上的交汇。不久后,父亲张廷举续娶了年轻的继母,唯一疼爱萧红的祖父也过世了,萧红从此彻底失去了依靠。

继母进门后,一直对萧红看不过眼,常常找她的碴。萧红倘若实在忍不下去了,她就会上前顶两句。每当这个时候,继母再也不会客气地与萧红周旋,反而义正词严地抬高了嗓门:“你爸爸回来,我要不告诉你爸爸才怪呢!还了得啦!……我管不了你,我也不是你亲娘,你还有亲爹呢!叫你亲爹来管你。”(节选自萧红《两个朋友》)

于是在继母的不断挑拨告状中,一时间,萧红与父亲张廷举的关系越发恶化起来。

萧红在《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写道:

“父亲常常因为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吝啬而疏远,甚至无情的……,

偶然打碎一只杯子,他(张廷举)也要骂到使人发抖的地步,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

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后往下流着。他打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

02

凶残的人,恍如吸血的猛鬼,吃人的恶魔。

萧红从来都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只能被那些世上最“亲近”的人残害。随着祖父的离世和岁月成长,她受够了父亲的专制和压迫。她决定再也不要被人利用了,要有自己的主见。

萧红高小毕业时,家境富裕的张廷举坚持让她辍学,去哈尔滨继续上学的愿望遭到父亲反对后,一直与父亲交恶的萧红没有选择顺从,而是选择了反抗。

小小年纪的萧红甚至想要离家出走天主教当修女,或者干脆与张廷举断绝父女关系。更让萧红感到无奈和痛苦的是,在阻止萧红上学的同时,父亲张廷举却可以让弟弟们外出留学。同是父亲张廷举的骨肉,待遇却是天壤之别,而这一切一切的根源仅仅因为:自己是无法给父亲“继承香火”的女儿身。每每想到这些,萧红对父亲的恨就会加深几分。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7)

电影《黄金时代》,汤唯饰演萧红

她在心间暗暗告诉自己:“以后我必须不要家,到广大的人群中去!”说走就走,没必要有丝毫逗留。她的决绝,像一尊千斤重的石像,没有谁能搬动一分。

长久以来的压抑与痛苦让她还是走上了叛逆的不归路,以最极端的方式来抗拒对父亲包办婚姻的不满。

萧红与父亲矛盾的彻底决裂是她喜欢上了已婚的表哥陆振舜,并假意顺从麻痹父亲拿着嫁妆,逃婚离家出走,与表哥私奔、同居。

根据资料记载,萧红为此曾大吵大闹,继母便把屋门打开让别人看,表示自己管不了前房的孩子。萧红对父亲和继母不再只是不满,而是激起了强烈的厌恶情绪。父亲为此大骂萧红是“不肖”、“叛逆”,继母还把此事告诉了萧红的大舅(姜氏的弟弟),大舅从乡下专程赶来“管教”萧红,扬言“要打断这个小犟种的腿。”如此看来,这对于萧红来说,她的家不像一个“家”,她的家人也不像她最亲近的人,对于她来说,家更像一个只会压迫她、逼迫她的地狱。

亲情的缺失,萧红就像一根浮萍,她渴望依靠和疼爱,只要一丝丝的关怀和柔情,就能让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不可自拨。

执拗的、单纯的,一厢情愿的完全付出着、索取着的萧红,不是因为世人以为的爱而爱,而是因为缺爱、感动而爱,这样的爱情终究会是一场悲剧。

03

萧红与表哥之间的新鲜很快就过去了,不久,表哥受不了拮据的生活和家人的压力,最终抛弃了萧红。

古往今来,世人赞美青梅竹马的纯真与深厚,殊不知,没有懂得与意志,单凭一时激情和一腔孤勇,很难持一份情感。

起初,鼓励她出走的是陆振舜;最终,归顺家庭的也是陆振舜。

萧红回家后,因与已婚男人私奔、同居,不仅败坏了她自己的名声,整个家庭都受到牵连,父亲被撤职,弟弟也转学。受到非议的父亲张廷举觉得萧红丢了自己的脸面,甩手就一巴掌打在了萧红脸上。为了躲避风言风语,张廷举只得带全家住到了乡下。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8)

善良的萧红,在这种情况下,还在替家里的佃户长工说话,劝说伯父不要提高地租。但结果是,伯父把她痛打一顿,并锁在空房子里,催促父亲张廷举将萧红勒死埋掉,以免危害家族。

在继母和伯父的催促下,张廷居然动了杀心。还好,萧红的小姑和小婶有着恻隐之心,在深夜撬开窗户偷偷放走了萧红。这一走,萧红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并由此走上不归路,到死都没有再回到呼兰河。

父亲张廷举也将萧红的名字(张秀环)从族谱踢了出去,父女二人彻底断了绝往来。

有人曾开玩笑说萧红和鲁迅的关系像是父女般亲切,这本是一句无伤大雅之言,但萧红听后,却十分激动地说:“怎么会是父女般的关系呢,我和他应该是祖父和孙女一般。”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9)

可见,他们的之间的仇怨有多深,深到了看不见底的程度。

萧红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哈尔滨的街头,她当时落魄无依,疾病缠身。然而,当时父亲只是冷漠地走过,仿佛不曾有过这个女儿。萧红三十岁就孤独地死在香港,世人都为她感到惋惜。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张廷举,张廷举听了无动于衷。

在张家的近20年里,萧红深受重男轻女思想的伤害,父亲”常常为了贪婪而失掉了人性“母亲常常打她。好在有她的祖父以及家里的后花园,让她体会到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其后的一生纵然漂泊流离,仍向这仅有的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晚年,她在战乱的香港,像一株被乱离时代的大风吹散的蒲公英,背井离乡、漂泊无依,疲惫不堪。在饱受病痛折磨的生命弥留之际,呼兰河镇,童年生活,祖父,后花园是她最后的深情回眸。

萧红的悲惨身世(早年与父亲决裂被逐出族谱)(10)

这些记忆无法忘却,也忘却不了,散散记下,便写成了《呼兰河传》。这是萧红的绝笔作品,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枝独秀的绝唱。

《呼兰河传》就是此般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情回望故土,以归来者的眼光白描呼兰河城,写人、记事、抒情,都是个人心底里流出来的歌,“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是她童年记忆中呼兰河城,在生命的尽头再回想起来,尽是哀婉与悲叹,亦有对当时社会底层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切悲悯。而当时的女性对自己的悲剧性命运却是麻木不觉的啊,多么地让人感觉悲凉。

1942年1月23日,年仅31岁的萧红带着对人世的各种仇怨,离开了人世,离世时,她嘴里一直念叨着:我不甘心,不甘心...

点击下列文章,阅读优质文章。

她是《罗马假日》赫本原型,英国最美公主,为什么还过得不快乐?

让梅兰芳和杜月笙迷恋的“冬皇”,她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

张幼仪:放弃坏的婚姻后,她的人生上演了一部励志大戏

1992年,她设计了9000套唐装,44岁,“容妃”惊艳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