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西九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1)

老舍作媒 一见倾心

6岁开始学戏的新凤霞离开土生土长的天津,来到北京天桥万胜轩小戏园唱戏时,正是新中国成立的岁月。色艺俱佳的新凤霞正值青春年华,为她提亲的人可不少。 被介绍的人中,有不少是很有前途的军人和干部,但新凤霞却总不大满意。一天,常来看新凤霞唱戏的老舍先生在谈到几位当时的单身作家时,“吴祖光”三个字引起了新凤霞的注意。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2)

这是因为爱看电影的新凤霞知道电影《莫负青春》中有支她爱唱的歌是吴祖光写的词:“山南山北都是赵家庄,赵家庄有一个好姑娘,你要问姑娘长得怎么样,你去问山南山北的少年郎。”另一点是她早在1946年就演过由话剧改为评剧的《风雪夜归人》,并知道写剧本的就是吴祖光。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3)

新凤霞第一次见到吴祖光是在一次文艺界的会议上。“一位青年人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个头不高,浓眉大眼,细皮白肉,高高的鼻梁,满头黑发,自然秀美。身着浅灰色布列宁制服,声音宏亮,语言很有风趣,很标准的北京话,不时引来一阵阵的掌声。”40多年后,新凤霞这样回忆道。而当时应周总理之邀,抱着一腔热血从香港回北京来建设新中国的青年吴祖光,一直就是文化界的名人。但吴祖光却非常朴实、诚恳,当他应《新观察》之约去采访新凤霞时,新凤霞问吴祖光的经历,年青的剧作家竟如学生见老师一样,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使新凤霞十分惊喜,选择一个有学问、在事业上能帮助自己,而且善良、有骨气、忠厚、可靠的人作人生伴侣,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而现在这个人在老舍先生的牵线搭桥下,已站在自己面前了。

一见如故 喜结良缘

吴祖光的父亲吴景州先生是书法家、画家,又是文物鉴赏家,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吴祖光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文断字。吴祖光从20岁起就开始发表剧作品,有神童之称。后来,他以反映黑暗社会艺人生活苦痛的悲剧《风雪夜归人》而成名天下。新凤霞家庭出身与吴祖光正相反,父亲是做糖葫芦的小买卖人,母亲出身天津西头小园贫民窟,是个从小没父母的受苦人,13岁死了父母,16岁作了新凤霞父亲的童养媳。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4)

新凤霞虽然6岁学戏,13岁开始走南闯北流浪卖艺,却不认识字。以致她和吴祖光认识后,要在全国青联大会上发言,还要让吴大作家作笔录,然后修改好,再交给她背诵。可是,吴祖光、新凤霞二人却一见如故,出身、文化上的差别在别人看来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他们却用感情的净土填平了,这也叫缘份吧。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5)

这对才子和佳人的婚礼很热闹,地点就在北京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男方主婚人阳翰笙,女方主婚人欧阳予倩,介绍人老舍。参加婚礼的佳宾还有郭沫若、茅盾、赵丹等文化艺术界的泰斗和名流。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6)

捐献国宝 夫妻同心

建国之初,百废俱兴。吴祖光父亲从上海搬到北京,带来了一生积累的价值连城的字画、文物。见父亲有这么多国宝,老人又是故官博物馆的创办人之一,吴祖光便建议他将这些珍品全部交给国家。老人见儿子这么赤诚,也同意了。

当时他们捐了多少件呢?新凤霞回忆道:“四合院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盒子。故宫博物院来人点收,有铜器、玉器、历代名人字画,共240多件。捐献的文物我们分文没收。”是不是当年他们家中的钱多得装不下呢?新凤霞说,吴祖光为买东城王府井帅府园马家庙9号的四合院,找朋友们借了不少钱,手头并不宽裕,如果拿出一件古画或古董变卖,便完全可还上借债了。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7)

不仅这样,心地单纯的吴祖光还动员新凤霞把自己多年唱戏积攒下来的戏衣和头面也捐给中国评剧院。这些物品都凝结着妻子半辈子的心血。当新凤霞看着堆在院子里的箱子、盒子被中国评剧院的人清点时,心里难免有些难受。吴祖光见状,就蹲在新凤霞坐的沙发前说:“你应当想得开,你参加了国家剧院工作,你的戏衣头面,随你进了国家剧院,这应当是好事,难道你也要学那些人把你的行头卖钱吗?”面对高洁的丈夫,新凤霞赞许地连连点头。

艰难岁月 相濡以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吴祖光由于性情耿直,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北大荒。这对曾为人们羡慕的夫妇面临着考验。不久,一名副部长找新凤霞谈话,说吴祖光一切都完了,你新凤霞年纪轻轻,没好日子过了,只有划清界限,离婚。但性格刚烈的新凤霞却说:“是我主动同意嫁给他的,现在他在政治上受到这么严重的打击,要是我再离婚,他怎么受得了哇!”结果,新凤霞拒绝了这名官员的“好意”,还斩钉截铁地说:“王宝钏等薛平贵十八年,我等他二十八年!”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8)

吴祖光一去北大荒就是三年。在北大荒,他除了劳动,还写京剧、话剧、儿童歌剧,又交了很多朴实诚恳的工农朋友。他把这一切,都通过信件告诉了留在北京的新凤霞。吴祖光戴上右派帽子,新凤霞也被株连划为内部右派,又是要演戏,又是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时常遭批判。于是有朋友、演员出于好心劝她离婚,连母亲、弟妹也这样劝。但新凤霞不改初衷。北大荒与北京的三年分居生活,就是这样度过来的。

最不幸的是,新凤霞由于多年被罚作重体力劳动,终于在一次搬布景劳动中,中风病倒,患脑血管病又不让休息,落下了后遗症,行动不能自理。吴祖光成了新凤霞的护理,在河南洛阳医院,吴祖光又当起了“保姆”。他本不会做饭,这时也学会了,还到集市上买菜、买米、买香油。在北京时,去医院看病,当时只能坐三轮车。新凤霞一人坐不住, 吴祖光就揽着她的身子扶住。有一次,天下大雨,新凤霞由于晕车,突然大吐起来,吴祖光忙把身上的衣服脱下,去接妻子的呕吐物,而自己光着膀子在雨中浇着。提到这件事,新凤霞至今感动不已。

人间晚情 佳话传扬

当不少名人、明星像流星一样从天幕上消失,或如东方欲晓星光不再灿烂时,吴祖光、新凤霞夫妇却总是隔一个时期出一点新闻。当然,他们决不同于那些制造新闻以推销自己的浅薄男女,而是由于他们生活中耀眼的光芒,从未熄灭。

新凤霞,这位当年的“刘巧儿”,凭着一股倔犟劲,硬是从一位大字不识的普通演员,成为已写出19本自传、回忆录的女作家,靠的就是自学,老师就是丈夫吴祖光。而吴老先生,也是笔耕不辍,除完成前来约稿的报刊篇章外,目前,他也正写着《新凤霞》剧本。他透露,写到两人相识就打住,不然就有些恶心了,听到这里,我差点笑出了声。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9)

新凤霞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早晨6时起床,洗漱;散步活动(她能拄着拐杖慢慢从四楼下到一楼),围楼一圈。之后写作,吃早点。有时画画,她的书房有一大画案。吃中饭后睡午觉,下午三时起来,一般应约的朋友这时登门。晚饭前还要看看报。新闻联播每天必看,晚上一般是与客人、朋友交谈和打电话,一天就是在这种充实的秩序中度过。 而吴祖光呢,也常埋在自己的书房里不出来。近年来,身体一直还不错。问他有何养生秘诀,老先生竟说全无,包括中老年人很着迷的气功也与他无缘。他说生性开朗是决定性的,像吴先生历尽劫波后仍出此言,想必他已进入圆融的心境了。

作者简介

新凤霞刘巧儿全场(致敬经典)(10)

李西九,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许家坊乡杨家坪村人,土家族。在武钢三中、武昌水果湖中学读过书,在湖北省钟祥市东桥镇团山村当过五年半中国农民。后招工到武钢在子弟中学教书,在中小学教育处参与教育志编写。招聘到湖北电视台《电视月刊》后,做编辑、记者,后评聘为主任记者,并任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和湖北电视台纪检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创作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在武汉的故事》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江西卫视等台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