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英雄虎胆》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讲述了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化装潜伏到国民党残匪的老巢,协助大部队将匪徒一网打尽的故事,曾泰、女匪首李月桂、阿兰均都在历史中有着对应的原型人物,故事背景就发生在1950年的广西。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英雄虎胆》仍旧是谍战片的范本,2007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在央视播出。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1)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英雄虎胆》几乎包含了所有商业片的元素,英雄、美女、特务、枪战,一个都不少。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曾泰和女特务阿兰一起跳了在当时闻所未闻、热情奔放的伦巴舞。这个场面,给当时的观众强烈的刺激和震撼,也使得这部电影,在1958年公映后轰动一时,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家喻户晓、影响极大的经典反特电影。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2)

导演:严寄洲、郝光

编剧:丁一三

演员:于洋、王晓棠、张勇手、里坡

类型:反特电影

时长:87分钟

上映:1958年

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

解放初期,匪首李汉光和他老婆李月桂,率领一股顽匪在广西西部的十万大山里活动、骚扰。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3)

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根据已获得的线索,冒充刚从国外越境过来的副司令,深入匪巢。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4)

由于预定的接头日接延误,李月桂对曾泰产生怀疑,她让自己的亲信假扮成被俘的解放军战士,由曾泰来审讯。曾泰识破了敌人的诡计,打死了假俘虏,使自己得以过关。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5)

之后,李月桂又派曾泰率领土匪对解放军正在搞土改试点的沙河圩地区进行骚扰。曾泰想出了一个办法,使敌人既不怀疑自己,又不使群众遭到损失,并把情报通过联络员老猎人送了出去。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6)

沙河圩之战,匪徒大败而回。匪徒独眼龙向李汉光夫妇报告了曾泰向老猎人交授情报的情况,曾泰再次面临险境。但他巧妙利用李月桂的亲信阿兰小姐,借李汉光之手处死了独眼龙,联络人老猎人被李月桂抓来。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7)

为了重建联络点,侦察参谋耿浩打进匪巢。根据敌匪特务情报,耿浩被误认为是曾泰。耿浩将计就计,帮助曾泰再次闯过难关。最后,曾泰掌握了兵权,放走耿浩和老猎人。根据老猎人带回的情报,解放军里应外合,消灭了这股顽匪。

影片赏析

《英雄虎胆》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影响极大的惊险片,虽然影片在叙事模式上采取的仍然是”冒名顶替”的套路,但艺术上的虚构与想象相当大胆。

在对剧情的设计上别具匠心,不仅“敌中有我”,而且“我中有敌”,这在以往同类影片中是少见的。

扮演我军侦查科科长曾泰的演员就是他——于洋,相信年长的观众对他都不会陌生。于洋在《英雄虎胆》、《暴风骤雨》等影片中塑造的英雄形象,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许多人崇拜的偶像,可以说于洋就是新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代硬汉。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8)

然而,在此之前,于洋在银幕上一直是以粗犷豪放的工人和少数民族青年形象出现的。演这种风流倜傥、机智勇敢的特工,于洋没有任何经验。那么,电影《英雄虎胆》的导演严寄洲为什么偏偏就选中了于洋呢?

面对导演严寄洲的邀请,于洋也很疑惑,就问导演为什么会选中他?严寄洲盯着于洋的眼睛,慢慢的吐出了几个字:你的眼睛里,藏着两道贼光!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9)

严寄洲在选角上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他打破常规,选用了在气质与形象方面属于正面型的演员王晓棠扮演敌女特阿兰一角;王晓棠反戏正演,使这一角色摆脱了脸谱化的积弊,较深入细致地揭示了这一人物比较复杂的内心矛盾,被影迷誉为“中国第一女特务”,她在剧中的穿着打扮,甚至成了当年女孩儿们偷偷模仿的对象。

双枪女英雄抗日时期(50多年前的英雄虎胆)(10)

网友评价

exlife:过去的观众说,曾泰比土匪还土匪,这话说的太经典了,从曾泰在土匪窝里的放浪形骸,基本上看不出那种老电影中,共军英雄的那种光辉形象。

而女土匪阿兰,曼妙的舞姿,虽不说一句话,却妩媚动人,不愧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女神级人物。在那个年代以反面人物的形象,竟然迷倒一众观众。

考斯特李:这部社会主义时期的“反特片”,产生于冷战氤氲背景下、以高度严苛的意识形态为内核的类型电影,塑造了不受为人津津乐道的“女特务”形象。狡猾、奸诈、淫荡的女特务本来被作为反派而进行镜头表现,但在黑暗中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眼里,女特务俏皮的脸蛋儿、性感撩人的肉体常常悄悄地成为被凝视的对象。

在崇尚精神的禁欲年代,反特片有这样一种表意策略:将女特务、间谍等反动分子道德生活的堕落转译为他们政治目的的恶劣,因为,政治的合法性正在于道德的纯洁性、朴素性。为了批判那些觊觎新生国家政权的反动分子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即使是穿着暴露的脱衣舞女郎,也可以大方出现在影片中。尽管在观影之前,观众就已被教育:对待此类镜头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憎恶、恶心、唾弃,是对反动分子道德的谴责,但某种享乐情绪仍暗暗地感染着黑暗中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