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迷雾、静看风云变化”,一家之间,欢迎探讨。

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一代英雄落幕,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谁高谁低,历来是史学家和民众们热议的话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即使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也不可避免的夹带自己的私货“扬项抑刘”。对于项羽和刘邦的差别,个人认为,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将军和皇帝、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区别而已。列举三个事例吧:

项羽跟刘邦的区别(项羽和刘邦的差距在哪儿)(1)

一、“锦衣夜行”的成语

《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项羽因为思念家乡(彭城,今徐州)。急于定都,说了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后来人们就延伸了"锦衣夜行″这成语。

反观刘邦,起初被封为汉中王,忍辱负重,带领亲信兵马翻越秦岭,就去大山深处的汉中了,甚至为了迷惑项羽,火烧栈道,以示不东返的决心。待暗度陈仓之后,从谏如流,定都关中,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也没着急回老家沛县显摆啊。

关中东边有函谷关,北边有萧关,东南有武关,西南有散关,进可攻退可守,其土地肥沃,号称“八百里秦川”,经济和人口都是遥遥领先其他地区,乃秦国统一天下之根基所在,龙兴之地,项羽啊项羽,你放着这么得天独厚的关中不占,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成就帝王大业的人,非跑回老家去定都啊,真是让人醉了。

项羽和刘邦,同是原楚国人(今安徽江苏一带),只此“定都”一事,高低立见。

二、战场的个人神勇,有什么意义?

太史公司马迁很推崇项羽,在《史记》中描写了项羽兵败最后时刻的二十八骑之雄风,故事是这样的:

项羽被刘邦一路追杀,一路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了二十八骑。项羽自知已无法脱身,于是,他对身边的二十八骑说:我起兵至今已有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未尝败绩,于是称霸天下。然今日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羽最后一次排兵布阵:将二十八位骑兵分为四队,组织最后的冲锋,突围、斩将、砍旗,一气呵成!再次聚集时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问道:怎么样?众骑兵都回答:果如大王所言。

项羽跟刘邦的区别(项羽和刘邦的差距在哪儿)(2)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近乎天神般的神勇异常,霸王气质表现得淋漓至尽,一气呵成,完美无缺。况且不论这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我只能说,兵败到最后,项羽也没醒悟、没有真正明白自己和刘邦的差距在哪里?自己失败在哪里?

若想成就帝王宏图大业,比拼的是识人、用人,比拼的是全盘战略布局,比拼的是安抚百姓、繁荣经济,筹措粮草,谁跟你项羽比拼个人武力啊?是的,若论个人武力值,你项羽碾杀100个刘邦,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刘邦是不会跟你单打独斗啊!历来吗,也没有哪朝哪代的皇位是靠个人决斗换来的。

三、自刎乌江的对与错?

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东,决然的自刎乌江,这一幕,千百年来,令文人墨客感叹,令百姓流泪,我也为之心疼,肃然起敬,项羽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仅此而已。

项羽一生征战,罕遇败绩,遇到一场大败,就自刎,如果照项羽这个逻辑,刘邦败过多少仗了,最惨的时候,连老爹老婆孩子都不要,人家刘邦自杀了吗?没有直面失败的勇气,没有卷土重来的决心,只是一味求死,得解脱,项羽,你错了啊!项羽,你自刎,求了个痛快,让你对得起那些拼死护卫你突围的江东子弟兵吗?将士们的鲜血白流了吗?

实事求是,项羽过了江东,以江东的落后经济和人口基数偏少的现实,也不一定能东山再起,但起码是一个暂时安身之地。再者说,刘邦集团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垓下之围前不久,韩信彭越等拥兵自重、不听调令,刘邦忍住心口怒气,被迫裂土封王,才换来了韩信彭越的参战。刘邦能忍,项羽你为什么不能忍呢?如果项羽过江东,拒河自守,蛰伏疗伤,待天下有变,再起雄风,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儿。

自刎乌江,成就了项羽的英雄之名,但终究是一个不负责任的错。

项羽跟刘邦的区别(项羽和刘邦的差距在哪儿)(3)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唯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典型,项羽赢得了千古名声,刘邦拿走了天下,差距就在这儿。您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