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个经典小故事。

有两个年轻的修士同时进入一所修道院修道,两人过去都有抽烟的习惯。 为了能一解烟瘾,其中一位去问老院长:“能不能在祷告的时候抽烟?”结果此人被臭骂一顿回来。 另一个修士问老院长:“可不可以一边抽烟一边祷告?” 这人居然被老院长大大地夸奖一番,称赞他连抽烟都想到要祷告。

这两个修士,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只因为说话的角度不同,而招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可见,我们在说话之前,得好好打打腹稿。

语序不同的例子(同一个事情表述语序不同)(1)

屡败屡战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熟悉。这句话来源于清朝的曾国藩。

曾国藩在和太平天国打仗时输多赢少,特别是在鄱阳湖口一役中,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

在上疏检讨时,其中有一句是"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 有个幕僚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皇上看后,觉得他尽管老是打败仗,但仍然坚持剿匪,觉得他很忠心,反而表扬了他。

只是改变了表述语序,居然就转危为安,效果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再来分享一个改变语序的故事。

小孩子放学了,一进门就跟妈妈说,“今天考试”。“你考几分啊”?“六十分”。“啪”一巴掌,小孩一边哭一边说,“全班只有一个人及格”。“你得了,你还有话说”?“啪”又是一巴掌。

小孩真倒霉,不过也怪他不会讲话。如果他换个次序,一进门先跟妈妈说,“今天考试好难哦,全班都不及格,只有一个人及格”。“谁啊”?“我”。“几分啊”?“六十分”。

语序不同的例子(同一个事情表述语序不同)(2)

话是一样的,可效果差很多。就算他妈妈还是觉得分数少才六十分,也不至于一巴掌,搞不好后来想想孩子其实拿了第一名,还嘉奖一番呢。

还有一个打破茶壶的故事,两种说法,两种待遇,也很有趣。

有一天一个女学生,她说她打破了他爸爸的古董茶壶,还好,因为她会讲话,所以没挨骂。我就问他了,我说,“你是怎么说的啊”?她说我打破茶壶之后,我就跟我爸爸说,“爸爸,我给您泡了好几年的茶,都很小心,很小心,可是刚才不知道怎么,手一溜就把茶壶打破了”。她爸爸虽然大吃一惊,很心疼自己的宝贝茶壶,可哪能生气呢?反而安慰女儿说,“唉,破了就破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没被扎到吧”?

妙就妙在,隔了一个礼拜,另外一个女学生说,事情真巧,她前两天也打破了她爸爸的茶壶,可是她照上个礼拜同学说话的方法去向老子报告,却挨了一顿臭骂。

我就问她,我说,“你怎么说的啊”?她说我跟我爸爸说把他茶壶打破了,我爸爸就跳起来问,“什么”?我说,“我从来都很小心,很小心,而且给您泡了好几年的茶”,我爸爸反而更火了,“你还强辩”?

第二个女生其实是东施效颦啊,并没有领会好好说话的妙处,不招骂才怪呢!

语序不同的例子(同一个事情表述语序不同)(3)

由此可见,语言表述真的很重要。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就不同。

可以说,说话真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动口之前,一定要先仔细想想,从哪个角度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信口开河,脱口而出,往往会给自己惹麻烦,甚至得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