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青春》传播文化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鲁迅让夫人许广平把萧红的书稿带回。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对这三个人的文学创作,鲁迅对萧红评价最高。

鲁迅并不是出于对萧红的偏爱,而是发现了萧红创作的才能与巨大的潜力。他在为萧红《生死场》写序言时,抓住了书中“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这个核心内容,对萧红文学创作的特点予以充分肯定:细致的观察、力透纸背的文笔、叙事和写景明丽。可以说,鲁迅是萧红独特创作才华与价值的最早发现者与赏识者,这对萧红以后的创作道路与艺术成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时,萧红收到鲁迅为《生死场》写的序言后,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可想而知,她忍不住写信给鲁迅,感谢序言中的评介,同时也觉得过誉了,还提到书中的人物“王婆”可能写得有点“鬼气”,不太真实。对此,鲁迅在回信中说:“那序文上,有一句‘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也并不是好话。也可以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因为作序文,也要顾及销路,所以只得说的弯曲一点。至于老‘王婆’,我却不觉得怎么鬼气,这样的人物,南方的乡下也常有的。安特夫的小说,还要写得怕人,我那《药》的末一段,就有些他的影响,比‘王婆’鬼气。鲁迅不仅肯定萧红创作的长处,也指出其不足,激励着萧红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935年5月2日,鲁迅与许广平及海婴到萧红家去看望他们。对萧红来说,这真是喜从天降,比什么都珍贵。送走鲁迅后,她就一头扎进稿纸堆中勤奋写作,几乎是夜以继日,只用了10多天时间,就写了4l篇散文,即1936年8月结集出版韵《商市街》。她觉得只有不断写出好作品,才不辜负鲁迅对她的厚爱与期望。她后来也做到了这一点,事实证明,萧红的确是鲁迅没有看错的很有希望的女作家。

萧红与鲁迅,年龄上相差30岁,完全是两代人。他们认识的时间也不长,1934年11月到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两人感情、心灵、思想、人格、个性、趣味、爱好等方面的相通与相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萧红从鲁迅那里,不仅得到了慈父一样的关怀和爱护,也得到导师般的鼓励与教诲。可以说,没有鲁迅的扶持和影响,萧红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传世之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在不幸中有大幸,这就是她有缘结识了鲁迅先生。她与鲁迅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也类似父女关系,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佳话。

鲁迅和萧红的友谊(鲁迅和萧红的友谊)(1)

全国青年文学期刊 推动青年文学创作

青春杂志社

执行总编辑:育邦

美术编辑:王主

实习编辑:牛亚南 陈志炜

栏目主持人:邵风华 何同彬 韩东 朵渔 梁雪波

本社地址:210016 南京市太平门街53号

邮发代号:28-11

月刊,每册定价:10元

亦可直接与本社联系订阅:025-83611931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一键关注

公众号评论功能已开通,欢迎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