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梯子崖 究竟谁开凿

吴晓征

在黄河石门东南方的悬崖上有两座挂壁石梯,南边的叫大梯子崖,西北边的叫小梯子崖。千百年来,这两座石梯成为当地民众下山的主要通道。目前,黄河大梯子崖正在开发旅游景点,而小梯子崖因当地采石修路,梯口已毁,无法通行。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1)

黄河大小梯子崖既是下山主要通道,也是黄河边上著名的风景区。其最早由谁所凿,至今未发现确切的记载。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梯子崖为船窝大户“四蛤蟆”所凿,工程之艰巨,有“一斗石头一斗银”之说。然而笔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发现这一说法并不靠谱。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2)

据唐朝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垒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现在。”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3)

书中所记倚梯城故址在碗窝村西南的黄河边,由此推断,大梯子崖至少在北魏时期已经存在。而根据其工程量计,仅靠民间力量根本修建不成。当时,倚梯城周边共有三座古城,东为云中城,中为倚梯城,西北为万岁堡,相距不远,皆为驻军之地,据险为守,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现有资料可知,魏孝文帝西巡时,曾到过倚梯城和万岁堡。大梯子崖为碗窝、黄窑科、刘西咀等地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其下曾修有码头,当地也有大量的古煤窑和瓷窑遗址。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4)

另据乾隆四十九年纂修的《乡宁县志》山川篇记载,从北至南,依次为船窝古镇、桥子沟、门堆石、干泽坡、小梯子崖、大梯子崖、阎王扁南(十里龙门河津界)。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可见乾隆四十九年以前,小梯子崖也已存在。

为何当地会有“四蛤蟆”开凿梯子崖之说?这应该与他的生意有关。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5)

据当地《贺氏族谱》记载,“四蛤蟆”本姓贺,名德升,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因在家排行老四,故名。贺氏最早在乡宁县枣岭乡寨上村,后迁居船窝。到贺德升辈(第五代)时,人丁兴旺,其本家兄弟8人,族兄弟共16人。“四蛤蟆”长期经营煤矿和船运,是乡宁县西最大的窑户。相传他家最多时有360匹骡马,常年向山外驮炭。由此推断,乾隆版《乡宁县志》纂修完时,“四蛤蟆”仅是一个十六岁的小青年,一个十多岁孩子开凿小梯子崖这样的工程,显无可能。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6)

明朝中叶,黄河沿岸船窝一带的挖煤技术日臻成熟,从人窑到牛窑,再到井窑,煤炭产量大大提升。黄河船运日渐繁忙,船窝码头也开始慢慢兴起。清康熙年间,乡宁知县张联箕曾主修《乡宁县志》,共中收录有他自己的诗作《船窝镇》:“迷津舸舰似云堆,水势山形聚此村。石磴千盘通鸟道,河流一线走龙门。五方错处商民杂,万众环观令长尊。禹庙巍峨下马拜,洪荒遗迹溯昆仑。”可见,明末清初,船窝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了。清道光年间,船窝发展为运销煤焦专用码头,当时有300余户百姓以运煤劳务为生。每年夏冬两季,黄河进入汛期,船运基本停止,煤炭外运只能靠陆地出行。而小梯子崖是船窝煤炭外运最近的也是必经的陆地通道,“四蛤蟆”为生意计,对小梯子崖进行拓宽改造倒是有可能。所以,当地流传有“四蛤蟆”开凿梯子崖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7)

黄河大小梯子崖的开凿,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历史功绩应该铭记。希望这两处景点早日开发开放,造福今人,这也是对时代的新的贡献。

近期热点

中共运城市委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召开

我市10月底前将完成20余万户清洁取暖改造任务 更有优惠补贴政策 快来看!

你的电动车登记了没?运城公安开展电动车辆防盗备案登记管理工作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8)

☛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金秀宝鼎石由来(一斗石头一斗银)(9)

长按二维码通过图片识别下载客户端

欢迎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爆料

或拨打新闻热线:0359-2233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