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老子关系学顺不足喜)(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

世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也就知道了何谓丑恶。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何谓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彼此应合,前与后连接相随。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老子关系学顺不足喜)(2)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一个物体的一体两面。比如全世界的男人都喜欢女人,女人是个好东西,追啊追的,这就叫“皆知美之为美”。如你所说,你老公为整天背着你偷偷摸摸的上黄色网站,电脑染病毒还不算,把自己身体都给掏空了,这就叫“斯恶矣”。

直白来说,就叫裹着毒药的蜜糖,你看着是好的东西,那不一定是好东西,苦果在后面呢。所以圣人守中庸之道,好的东西咱不贪,坏的事情我也不做,这都是聪明人,明哲保身。确切的说,这是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不是世间的“小聪明”,世间“小聪明”那叫算计,什么都为了一个“我”字,我想拥有这个,我想的到那个,坑蒙拐骗,不惜采取一切手段,这种“聪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算来算去算自己”那种。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老子关系学顺不足喜)(3)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跟上面的是一样的道理,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仔细看了上面所说就应当明白,凡事都有两面,就像上面的话一样,“有无相生” 就是说有和无是并存的,没有有就没有无,相生相克,“难易相成”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难哪里来的简单,要是没有简单何以体现难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上面所讲的“有无相生”有指具体实物,无指抽象虚拟的。比如说您现在想买辆车,您先有这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抽象虚拟的,是无。由于你有了这个想法,您支付了款项,终于买了辆车,这就是有。车使您,享受快感,开心,这些是由您心里所想所以是无,这也就是有生无,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有无相生”。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老子关系学顺不足喜)(4)

这是老子的方法论和自然主义的功德篇。老子的这一篇文章,旨在说明事物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时也说明了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老子在这里主要阐述自然与人事的相对论,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它们相生相成,彼此互补。相反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在不断地变动。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法,说明世间一切现象,都在对立中相调和。

比如,人生的处境就是如此。有时候我们处在顺境中,一顺百顺;有时候我们处在逆境中,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甚至一会心情很好,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烦躁起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怎么样让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有一个连续性?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老子关系学顺不足喜)(5)

在困境里,很多人往往能刻苦奋进;而当步入佳境、事业顺利、百事亨通时,反而忘乎所以。原因就在于,面对前者大多数人能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对待后者,往往放松警惕,造成失误、导致失败。因此,顺不足喜,逆不足忧是聪明人常抱有的心态。根据老子的辩证法,要避免自己的处境和心情的大起大落,就必须在顺与逆这对矛盾关系的处理上实现“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菜根谭》有言:“居逆境中,周身皆针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逆境中,身边接触到的全是犹如医治自身不足的良药,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你磨练自己的意志。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顺境中,这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消磨你精神意志的刀枪,在不知不觉中使你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老子关系学顺不足喜)(6)

人生的路有起有落,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有辩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说,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机会,就可以由逆向顺,振翅高飞。居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说,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坠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道理一样。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相反,如果处在艰苦的环境中,“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告诫我们,当你遇到挫折时,切勿浪费时间去算你遭受了多少损失;相反的,你应该算算看你从挫折当中,可以得到多少收获和资产,你将会发现你所得到的,会比你失去的要多得多。踮起脚尖儿,又是另一条生命,另一种活法,另一番境界。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老子关系学顺不足喜)(7)

老子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辨个明明白白,战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样,在他的心里一直都很不顺。

而在老子看来,一个人应该更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老子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老子关系学顺不足喜)(8)

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顺与逆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这样,在子文的人生中就全是顺境,没有逆境可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