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原著,《天道》剧中为了更好地展示丁元英对传统文化的成见(其实是反叛),增加了一场丁元英父亲去世的戏。

「孝文化」作为几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丁元英对其的成见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

先是说出那句:“那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父亲死?”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

要理解丁元英的这句话,就要结合前面的剧情。丁元英的父亲晕倒住院,具体情况就如丁元英的大哥所说:“医生说咱爸右边的身体已经没有知觉了,他左手一直要去扯氧气管。”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2)

右边的身体已经没有知觉了,唯一有知觉的左手还要去扯掉氧气管,这是对丁元英父亲态度的交代。加上丁元英的妹妹补充说:“爸以前就经常说,如果他有什么大病千万不要抢救他,不要再折磨他,让他好好地走。”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3)

很显然,丁元英的父亲对死亡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他是不能接受自己瘫在床上动弹不了的,与其没个人样地挣扎着活,他宁愿死。

对于父亲这一点,丁元英很清楚也很理解,他知道父亲一辈子都是硬骨头,但是现在还需要等一个医生的诊断结果。于是他向父亲许诺:“如果真是那种情况我知道我该怎么做,您就放心吧。”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4)

医生给的诊断结果是:“能救活的希望不大,即便是能救活,基本也是植物人了。”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5)

听到这一诊断,妹妹第一反应是不能接受:“不可能。”因为妹妹常年照顾陪伴父亲,有很深的感情,听到父亲得了不治之症,她肯定是难过且无法接受的。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6)

但丁元英大哥的反应就很淡漠,丁元英的反应是,先向医生确定“即便救活了也是植物人吗?”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7)

听到医生说可能性很大之后,他就问出了那句惊人的话:“那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父亲死。”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8)

成为植物人这事对父亲来说,无疑是他不愿接受的痛苦折磨。丁元英问医生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就是,如何让父亲体面地解脱,免受称为植物人的折磨。

而妹妹和丁元英的不同反应,本质上反应的是他俩对父亲不同的态度。

在妹妹眼中,百善孝为先,父亲是一种情感羁绊,是不能失去的,所以当得知父亲要成为植物人,她无法接受。

在丁元英眼中,父亲不仅是他的父亲,父亲更是他自己,有他自己的生死观,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需要被尊重的生命,所以当他得知父亲要成为植物人,他的反应是尊重父亲的生死观,成全“硬骨头”父亲的体面和尊严。

第二句惊人之语是当着他妈的面说要拔他爸的氧气管子:“爸还在病危阶段,先抢救生命,爸的左手还有反应,现在还不能确定是病危的无意识还是植物人的无意识,不到确定是植物人的最后一刻,绝不能放弃,如果过了病危阶段确认是植物人了,那就停止交费,我就把氧气管子拔了。”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9)

丁元英说出这话的前后语境是这样的,他爹住院后,大哥第二天就提出要开会讨论一下他爹住院的费用该怎么摊分。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0)

丁元英听罢,回应说:“如果是摊钱的事,我就不参加了。”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1)

大哥生气问他凭啥不参加。丁元英的回答是:“我只知道他是我的爹,他还是谁的爹我不知道。”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2)

丁元英这话乍一看上去仿佛回答的很突兀,但其实他回答的是大哥心里没有说出来的那些话。

大哥之所以提议要开会协商摊分父亲的住院费,就是因为他出于一种“这爹不是我的一个人的,住院费每个子女的都得公平地分摊”的心理,说白了大哥就是很计较的人,他担心自己在这事上吃亏。说着要让大家分摊清楚,其实是最怕自己吃亏。

因为丁元英的大哥真正计较的是父亲住院的花费,就像他嫌弃丁元英:“……你跟人家医生说,钱不是问题,那人家还不往死了给你用高价药?现在呼吸机、血透机用上了,连空气过滤机都用上了,你以为你是谁呀?咱是不是有了俩钱儿,就非得这么烧啊?”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3)

相比妹妹对父亲的感情深厚,丁元英对父亲生命的尊重,大哥对父亲生病这事本身是淡漠的,他只关系自己应对这件事需要承担的责任大小或者说付出多少。

所以针对大哥的自私和计较,丁元英解释说: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4)

这话的意思是,做子女不能把对父母的好当作责任去分摊,对父母好本身是情感层面的事,如果一想到要公平,那这孝心就不是孝心了。

但是,大哥的认知是,多劳多得,谁付出的多谁就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多,于是他回应丁元英:“秋红照顾父母,将来遗产都是她的。”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5)

其实大哥这话的真正意思是:对父母好就是一种价值交换,秋红对父母好,就能拿到父母的遗产。

丁元英回怼:“那没有遗产的父母就该扔墙头上了。讲责任本来就已经错了,说孝顺再加上个美德就更错了,那应该是血缘关系的本来,本该如此。孝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是美德,是非得把所有的干净地儿都弄脏了,才踏实的东西。”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6)

不得不说,现实中有一部分子女对父母好,就是图父母的东西或者遗产,那种好是不纯粹的。而那种以为自己不图父母财产就心安理得不对父母好的人,也是扭曲的。

因为对父母好是一种血缘使然,是一种客观的天然的存在的关系。但如果把孝顺标榜成必须达成的美德之后,上了道德价值,孝顺这件事就会变味。

就像丁元英的大哥,他的孝顺并不是对父亲好,而是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不能让别人说他们做儿女的不孝顺。

而他口中的“砸锅卖铁也得保住爸的这一口气”,真正要保住的是他作为孝子、对孝顺这一美德的口碑,并非是真的处于对父亲的爱和尊重。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7)

也如丁元英所说:“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我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的话,我就真不知道我是个什么东西了。”

天道丁元英为什么要去银川 丁元英为什么要拔他爹的氧气管子(18)

大哥要的是孝顺的口碑,是以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代价的。

从这个维度上来说,大哥的孝顺并不是以父亲为中心的,也不是以尊重生命和感情为核心的,他的孝顺是以完成道德规范为目标的,是为了赢得自己孝顺的好口碑。

丁元英给父亲的孝顺是一种最自然最原始的对生命对人的尊重,他是把父亲当成一个有尊严有价值有诉求的人看待的。

所以,他能懂父亲瘫痪在病床上时的挣扎,能明白父亲不愿成为植物人,所以他才会很明确,如果父亲被确诊成为植物人,他就要拔父亲的氧气管子。遵从父亲的生死观,成全父亲想要的体面。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庄子》的《至乐》中讲到庄子晚年丧妻,敲盆唱歌的故事: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大体意思就是:

庄子妻子去世,惠施前来吊唁,没想到庄子坐在棺材旁边,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到惠施来吊丧,也不招呼,只顾着唱。

惠施就指责他:你们是伉俪多年,同床共枕的夫妻啊,她死了,你不哭不难过就算了,你还敲盆唱歌,你是不是太过分了?!

庄子回答说: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也是人,怎么能不难过不悲伤。但是当我冷静地想起从前,那时候她未生,不是生命,更早些连胚胎都不是,更更早些,连魂魄也没有,不过是一缕魂气。后来变成了魂魄,成了胚胎,再变成婴儿生下来,成为独立的生命。经历了各种苦难,又变成了死亡。回顾她的一生,让我想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演变,多么相似啊。现在她即将从我家的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歌欢送,倒要哭哭啼啼,那就太不懂得生命的原理了。

我很喜欢庄周的这种生死观,而《天道》中丁元英这种生死观的认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十年前,我爷爷是意外猝死,我们全家都非常难过,但是奶奶却欣慰地说:“他在去世前的几个小时,还和好朋友一起下棋聊天,在前半个小时还和孙子一起吃饭,喝了同一碗粥,死之前没受什么折磨,这样离开也很好。”

其实,爷爷去世,我们全家人的悲痛更多的在于失去,失去了最重要的亲人,只有奶奶是站在爷爷的角度上看待爷爷去世的,他在离开的时候至少没有遭受病痛的折磨,人间的苦痛他少承受了一些,也是很好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