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

武汉市第一医院发布讣告

该院皮肤科创始人之一

孙曾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

于当天10时12分在武汉逝世

享年94岁

孙曾拯教授是我国著名皮肤病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从医74年,曾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等等,20世纪80年代初最先在国内报告了早期获得性梅毒病例,身体力行为全国皮肤病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孙曾拯为皮肤科事业的发展奋斗一生,退休后一直坚守在皮肤科一线,坚持看门诊、讲课、查房。90岁高龄时,满头银发的他仍风雨无阻每周到门诊坐诊五个半天,他说:“医生不论何时何地,看病就是天职。”

患者不看完不下班

带领科室成为全国四强

孙曾拯1928年出生,他的父亲是江苏著名中医。在父亲影响下,孙曾拯立志从医,从河南医学院毕业后来到武汉,后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成为一名普通医生。

105岁曾祖抱重孙(孙曾拯在汉逝世)(1)

孙曾拯放弃原本的科研工作,到武汉市第一医院成为一名普通医生。

1970年,为响应支援三线的号召,武汉市第一医院整体搬迁至湖北十堰市(原郧阳地区)。当时市民都以为武汉市第一医院搬走了,病人数量锐减。“不能让皮肤科的牌子就这么没了!”留守的孙曾拯很着急,他穿着白大褂站在医院门口敲锣,边敲边喊:这里还能看病,市一医院的皮肤科还在看病!就这样,孙曾拯硬是把病人们“喊”了回来。

在孙曾拯的带领下,皮肤科开始了二次创业。他的想法总是快人一步。当别人注重临床时,以他为首开辟了真菌、病理和免疫学实验室,为科室的发展注入活力。1984年-1985年,孙曾拯就带领全科同志,先后和武汉六渡桥卫生院、建桥卫生院、东方红卫生院建立皮肤科医疗联合体,扩大医疗服务网点。他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精,人精我廉”的发展理念,成为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发展的不竭动力。

105岁曾祖抱重孙(孙曾拯在汉逝世)(2)

孙老参加医院为他举办的从医70周年座谈会。

20世纪80年代,徐续玲刚分配到皮肤科时才20多岁,如今已退休的她深情回忆道,冬季的每个清晨,身为科主任的孙曾拯总是第一个到科室生好炉子,等医生和病人到来时,诊室里已温暖起来。有段时间皮肤科门诊量太高,许多同事感到很累。有人建议:门诊限几天号吧。孙曾拯一听就说:“限号?限制病人看病,方便我们自己?不行!”他带头坚持门诊,病人不看完不下班,至今仍是皮肤科的传统。

105岁曾祖抱重孙(孙曾拯在汉逝世)(3)

2018年,孙曾拯教授获评荆楚楷模。

如今,他为之奉献一生的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皮肤科“四小龙”之一,年门诊量已超过120万人次,占武汉地区皮肤科门诊量总数的1/3以上,相当于一所三甲医院的年门诊量。作为全省最大的皮肤病专科,领衔攻关银屑病、白癜风等疑难病诊治,将形成的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

从不拒绝患者

手掌写“孙”成独特加号凭证

冬季的武汉,早晨室外温度都在0℃以下。门诊日,无论风雨,孙曾拯在早上7时50分会准时抵达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2号专家诊室,穿上白大褂,提前等候病人就诊。这样的习惯孙曾拯“守”了70年。他曾放弃环境更好的福利房,一直住在医院附近简陋的居室中,就是为了上班方便。多年来,他拒绝医院接送,坚持自己步行上班。

105岁曾祖抱重孙(孙曾拯在汉逝世)(4)

每次专家门诊,孙老总是提前去诊室等待患者。

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宝宝患了湿疹,脸上红了一大片。孙曾拯主动抱过宝宝,像护着自己孙儿似的,放在膝盖上仔细观察,然后轻轻掀起孩子衣角,查看肚皮上的红疹。宝宝在睡梦里,丝毫没有受到惊扰。孩子妈妈说,以前带宝宝看病,从没有医生会抱过去,这样仔细地看。

好些没挂上号的患者,来到诊室试运气。“孙医生,我没能挂到您的号。”一位在广州打工的年轻女孩,专程请假来汉治脸上的痤疮。孙曾拯轻轻地拿起女孩的右手,用笔在其手上写了一个孙字,让她凭这个去窗口加号。

105岁曾祖抱重孙(孙曾拯在汉逝世)(5)

每一位患者,孙老都会坚持亲自触诊。

写在患者手上的“孙”字,已成为孙曾拯独特的加号凭证。他解释,这样可以防止“黄牛”贩号,让真正需要看病的患者受益。

常常看一上午的门诊,他不仅看了正常挂号的15个患者,还给没挂上号的十几名患者加了号。“这是他一贯的作风。”同事们说,他总是尽量满足患者的看病需求。孙曾拯说:“病人很多是从外地而来的,病痛已经让他们饱受煎熬了,我们再怎么辛苦,只要是能克服,都要尽量减少患者的麻烦。”

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他几十年如一日,不顾年事已高,坚持每周到皮肤科武昌和汉阳门诊部坐诊;科室只要有义诊活动,他也是第一个报名。

90岁高龄仍坚持坐诊

当70年医生热情不减

皮肤科书记童中胜是孙曾拯的学生。他回忆,2017年初,孙老因腰椎压缩性骨折住进医院,当时他十分担心自己坐不起来,再也不能给病人看病了,急得泪流满面,好在后来没大碍。

2016年,孙曾拯脚部骨折,医生给他上了夹板,嘱咐在家至少休息3个月。没想到半个月后,他自己把夹板拆了,跛着脚跑去坐门诊,谁也劝不住。

105岁曾祖抱重孙(孙曾拯在汉逝世)(6)

每次坐门诊,孙老都会仔细问诊,认真询问病史。

每年都有人高薪聘请孙曾拯“走穴”:“只要打您一个牌子就行了,报酬分文不少”。孙曾拯从没答应过。受他的影响,孙曾拯的4个子女全部从医,“心里装着患者”早已成为承袭的家风。儿子孙树初说:“父亲好像从来不觉得累,为患者解决了问题,就高兴。否则,会自责很久。”

当了70年医生,为何热情不减?孙曾拯笑着总结了两个关键词:就业和回报。他说,人生前30年为学习期;中间30年为创业期,身为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全心全意将科室做好做大做强;后30年为就业期,用60年积累的经验坐诊看病,服务患者、回报党和医院的培养。

105岁曾祖抱重孙(孙曾拯在汉逝世)(7)

孙老,一路走好!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