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点睛

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一方宇宙是和谐的。和谐的宇宙孕育了和谐的生命。处于和谐生命金字塔顶端的人类也注定是和谐的。

元宇宙用什么编写(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1)

把一粒种子埋入土中,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叶片会慢慢变深(绿色、蓝色等),因为深色的叶片吸收光和热的本领较强,光合作用能够为自身生长提供能量;它的根会深深扎根泥土或朝向有水的地方;它的鲜艳芬芳的花瓣,可以吸引昆虫前来采粉;通过叶面的蒸发作用,植物可以调节叶面温度,这样树叶就不致于因温度过高而灼伤;如果是生活在干旱的荒漠(仙人掌),它的叶会变化成叶刺,通过减小蒸发表面积来降低水分蒸发;另像爬山虎等植物,其卷须顶端会变成吸盘,依靠大气压吸附于墙壁或树干而向上生长,以沐浴更多的阳光、空气……植物的这种自组织、自发展的能力,体现了生命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能力、一种成长智慧。

元宇宙用什么编写(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根本观念。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自然越和谐的生物就越易生存;否则,就易被自然所淘汰,这是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物理学、化学、天体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业已表明,宇宙万物的存在本质是对称、平衡、有序而和谐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对立中的统一。爱因斯坦曾把物理之美归纳为简单、和谐、完善、统一。

和谐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社会和心理领域。我们所处的世界,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尽管林林总总纷繁复杂,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遵循各自的存在规律,形成和谐、有序、统一的整体。在深广的时空结构中,自和谐就是宇宙建构的秩序。人类发展的需要呼唤着和谐的回归。回归和谐有利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双赢共生共存,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保证世世代代自由全面永续发展。

第一节 心理仅仅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吗?

有一天,有一个浑身绿色的人路过孔子和他的学生住的地方,看到孔子的学生在扫地,就问:“哎呀,你是孔子的学生呀,好有学问呀!我可不可以问你个问题呀?”

孔子的学生看了看绿衣人:“有学问不敢说,请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呢?”

绿衣人说:“我想请问您一下,一年有几季呀?”

孔子的学生一听,这是什么问题嘛,一年有几季那还用问嘛,“一年当然有四季哦!”

绿衣人说:“你说得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哪里来的四季?”

“春夏秋冬,一年可不是四季吗?”孔子的学生掰着手指头,数给他看。

“不可能,一年就三季,没有第四季,不信,我们打赌!”

“打赌就打赌!”孔子的学生当然信心百倍,打赌我还能输给你,“赌什么?”

“我嬴了,你给我磕三个头,你嬴了,我给你磕三个头!”

“那好,就这么定了!我请我的老师来做中间人!”

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老师,一年有几季呀?”

孔子走出来,看了看绿衣人。“一年有三季!”

孔子的学生吓昏了,“老师,一年怎么会是三季呢?”

孔子淡淡地说:“一年只有三季,你输了,还不给人家磕头!”

孔子的学生乖乖地趴下来,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头,绿衣人走了。

“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为什么也说只有三季?”

“你没有看那个人是谁吗?它是一只蚱蜢。蚱蜢秋天就死掉了,它怎么知道还有个冬季。你和他争论一年有几季,争到天黑也没有用。你吃点亏给他磕三个头,承认一年有三季,让他走,不就行了!他一个‘三季人’,你还用和他浪费时间?”

元宇宙用什么编写(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3)

心理学有一个貌似真理的说法: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心理的功能和意义果真如此简单吗?

再来看一则带有心理学意义的儿童故事。

有一次,一位医生、一位房地产商和一位艺术家这三位朋友一同沿着一条繁华的街道走着,他们要去医生家吃晚饭。到了医生家以后,医生的小女儿请艺术家讲个故事。

“今天,我沿街而行,”艺术家说,“看见在天空的映衬下,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穹隆,她那暗暗的金红色在落日的余晖中泛着微光,愈加猩红了。看着看着,苍穹底部现出一缕光线。接着,一缕又一缕,仿佛晚风正在星星点点地吹旺着蓟花之焰。终于,满街通明,猩红的穹隆消失了。那时我多么想画下这一切,真想让那些认为我们的城市并不美丽的人们看看。”

小姑娘想了一会儿,然后就像其他孩子一样,转向房地产商,让他也讲个故事。于是,房地产商讲道:“我也可以讲一个大街的故事。我沿街而行,恰好听到两个男孩子在谈论他们长大后要干的大事。一个男孩子说他想摆一个冰淇淋小摊,并要在两条街道的交汇处,紧挨地铁的入口处开始他的买卖。‘这样,两条街上的人,’他说,‘都可以来买我的冰淇淋,那些乘坐地铁的人们也会买。’这个男孩子具有成为一名好商人的素质,因为他认识到了经营位置的价值,而且在无人告之的情况下选择了街道上做生意的最佳地点。我毫不怀疑他长大以后会成为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这就是房地产商的故事。

医生的故事是关于药店橱窗的。“这个橱窗从上到下都摆满了某种专卖药品的瓶子,这些药品用于治疗各种消化不良,同时橱窗里还排列着一长串清单,上面写满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听来可怕的后果。我看见许多男男女女停留在橱窗前,我知道他们正在考虑这种药对他们是否有疗效。我明白他们真正所要的并不是Gloria Gland Extract(一种药品),而是两种根本不可能用五彩缤纷的纸张包裹的药,即新鲜空气与睡眠。但是我却不能告诉他们。”

“这个药房是在查尔斯大街上吗?”孩子问道。他的父亲点了点头。

“你说的街道在哪里呢?”她问房地产商。

“查尔斯大街。”房地产商回答说。

“我说的也是那儿。”艺术家说。

正如故事所讲述的,同样的一条街道,不同人看到了不同的情景——相信不同的读者,也一定会从故事中读出自己认为的不同寓意。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如果说心理真的只是适应环境的工具,那么,同样的情景,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看起来竟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来源:李不言主编《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版权归作者所有)

元宇宙用什么编写(自和谐是宇宙系统的元规则)(4)

李不言主编《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