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东北端,有这样一座特别的县城:

其地处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带,东面与山东的莘县接壤,西北两面则与河北的魏县、大名县接壤,只有南面与河南境内的清丰县相邻。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三省省界处的村民,出村就能跨两省。

河南三县换河北五县(河南一县被河北)(1)

这座县城,就是"字圣"仓颉的故里——南乐县。

南乐县隶属于河南省濮阳市,下辖4镇8乡,占地面积62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3万。

据南乐县政府公开信息显示,南乐县始置于西汉初期,时名"乐昌县",属东郡。

关于乐昌县名字的由来,"昌"是因为县境内古有昌意城(相传为黄帝之子昌意所筑),而"乐"则取自沃野平壤,茫茫乐土之意,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县。

河南三县换河北五县(河南一县被河北)(2)

不过,历史上的南乐县,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曾历经几废几置。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曾废除乐昌县,到了西晋又复置,并更名为"昌乐县",属魏郡,但不久后又遭废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又分魏县复置昌乐县,而到了隋朝大业元年,昌乐县再次被废划入繁水县。直到十七年后的唐武德五年,又再一次设立昌乐县,属魏州。

而"南乐"之名,则是因为五代梁贞明二年,晋王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名讳,以"新治在旧治南"故,易名南乐县。自此,南乐之名一直延续至今。

当然,除了几废几置之外,因为朝代变更,区划调整等原因,南乐的归属同样也是一波三折。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南乐县大部分时间都归属于河北。

后唐时期,南乐属河北道兴唐府(彼时的河北道,为今河南江河以北及山东、河北之地,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治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河南三县换河北五县(河南一县被河北)(3)

而后,南乐又先后归属于河北东路大名府、河北东路开德府。

到了清朝以后,南乐则归属直隶省大名府。

这里的直隶省,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中华民国成立后,定都南京,而直隶省因为名不副实,于1928年改为河北省),而大名府的治所便位于如今的河北大名县。

1949年,设立平原省后,南乐归属于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南乐县才正式划入河南省,先后归属于濮阳专区、安阳专区、新乡专区,再到安阳专区。

河南三县换河北五县(河南一县被河北)(4)

直到1983年,南乐县改属濮阳市,自此县域大规模变更结束,而南乐县也有了如今被河北、山东两省三面包围的独特地理位置。

也正是因为此,南乐县省界处的村民们,出村就能跨省。而在这省界处诸多的村庄中,又以福堪镇的刘吕村位置最为特别。因为位于三省交界的中心地带,别的村民一脚跨两省,而这里的村民一脚却能跨三省!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游相关资讯,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