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很早就有灌溉工具。汉代就开始使用翻车。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原始的灌溉工具还在使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打工的迅速兴起,农民大军纷纷外出,田地大量荒芜。延续使用了两千年的灌溉工具,在近三十年迅速消失。

1、龙骨车。

这种水车装置稍微有点复杂。用三块长的木板钉成一个水槽,再用跟水槽的横截面大小几乎相等的方形木块串联起来。水槽板的上下两端各有一个轮轴。下端的轮轴很小,上端的轮轴很大。上端要安装上一个扎实稳固的支架。

我知道的收割农具简易(生产队的那些事)(1)

方形木板串联起来,首尾相连构成一个闭环,一尺把远就有一块方形模板,一节一节的,有点像龙骨,便名之曰“龙骨车”。放进水槽里,套上上下两端的轮轴,就像一个巨大的自行车的链条。

我知道的收割农具简易(生产队的那些事)(2)

需要抽水时,就把轮轴大的一端放在上一块田埂上,另一端放在下面的水里。水槽就会倾斜着靠在上下两块田之间。

这种工具需要两个人操作。人站在支架上,踩动上段的轮轴,“龙骨”就开始转动。在槽板里,方形木板推动着水往上运动。由于方形木板和水槽横截面大小一样,再加上间隔一尺远就有一块木板。所以下面的水就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上面的田里,水量较大。

我知道的收割农具简易(生产队的那些事)(3)

这种水车,只适用于两块田之间两米以下的高度。高了就不能抽上去。

2、筒车

筒车最早见于唐朝。它的构造装置复杂得多。

外观上,筒车像一个巨大的自行车轮,辐条就是一个个长长的竹竿。大的筒车直径有几丈。在筒车圆圈的外轮上,密密地依横斜次绑上很多个竹筒。

我知道的收割农具简易(生产队的那些事)(4)

筒车不搬动的,稳固地安装在河里。外轮上的竹筒淹没在河水里,就装满了水。河水推动筒车的轮子转动,就把竹筒不断送到高处,也就是把水不断输送到高处。

竹筒到了最高处,就开始向下运动,这时就把竹筒里的水倒了出来。圆轮的顶端有一个水槽装置,刚好接住竹筒里倒出来的水。水桶一个接着一个往上运动,河水也就不断输送到高处,再流到水田里。

我知道的收割农具简易(生产队的那些事)(5)

筒车不需要人力照管它,它一年四季都转个不停,吱吱嘎嘎响个不停。它能够把水输送到十几米的高处,给水田源源不断地供水。

3、舀水篼(覆水篼)

我们当地也叫它“覆水篼”。这种工具非常简单,它用竹篾编成兜鍪形状(头盔)。

这个兜鍪形(头盔)的竹器,两边分别拴上绳子。它需要两人操作,一边站一个人,各自拉一条绳子。一弯腰,水篼落在下一块田的水里。然后两人腰伸直,用力一拉,水篼便到了上一块田的高度。这样,就把水送进上一块田里。这是个体力活,需要两人不断重复这个简单的动作。

这种方式只适用于两块田之间高度差不超过一米,高度差大了不适用。

这种舀水方式姿势很有趣。于是,一个谜语就诞生:脸对脸,怀对怀,腰一伸,水就来。猜一猜,是什么?

答曰:覆水篼。

遗憾的是,这种覆水篼,却没有图片资料记载。

4、简竿

这种装置也简单,但是要用到物理的原理,利用两端的高度差。

如果一个高地有水源,另一个高地没水源。就把竹竿里面的节打通,然后一根根串接起来。分别放在两边的高低,地下竖起支架,把竹竿支撑起来,不让它着地。输出水源那端要高一点,输入那端要矮一些。利用两端的高度差,就达到送水的目的。

这种送水方式也不需要专人照看,但是随时要维护。因为,两段高度较高,竹竿里面的水压很大,久了竹竿就会胀破,就需要用篾条从外面把竹竿箍紧。

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为了抗旱、灌溉,人们总会想出办法。

毛主席曾说,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我知道的收割农具简易(生产队的那些事)(6)

这个竹子材料有点讲究,一般竹子不行,需要用大的斑竹才好。斑竹很厚也很硬,不容易被胀破。

一转眼,实行土地责任制已经过去了超过42年。这些灌溉工具早已被人们遗忘了。在集体生产的年代,它们都是农业生产的功臣。现在它们没有了实物只有图片,有的甚至图片都没有。

我最后一次看见筒车,是在二十年前,刚进入新世纪。现在,那个筒车也早就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