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么"万卷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要量化这个数量,我们还得从古代的书写材料说起,这样我们顺便弄清楚"册""篇""卷"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记录传播文字所使用的材料是甲骨、石头、金属、布帛或者竹木等。这些载体材料用来记录文字没有问题,但是作为传播的书籍,携带起来就难上加难了。在竹简木片被普遍使用后,虽说有些改善,但仍是比较笨重。据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以后,每天需要批阅100斤重的文书。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奏章,是找两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抬进去的,当时他写奏章用了差不多3000枚竹简,可以说那时的字个个都很有分量。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惠施,人们说他"学富五车",就是因为他外出之时所带竹简要装满五辆车。另外,东汉初年的光武帝也动用了2000多辆车子把图书运到洛阳。

读万卷书需要注意什么(读书破万卷的万卷)(1)

学富五车

用竹片木片记录文字虽然具体时间不可追溯,但是据文献推测大概始于周代。不少周代的文献中已经记载简牍用于命令、祝祷之中。《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虽然没有纸轻便,但是竹片(后来有了木片,所以有"简牍"一词)相对于甲骨、铜器、石头等材料要方便得多,也使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竹片可以很轻松地加工处理,做得比较规则整齐。可以说,中国最早能称得上书的就是竹简书了,之前的文字记录载体都还称不上"书"。

读万卷书需要注意什么(读书破万卷的万卷)(2)

竹简图书

竹简虽较其他书写材料方便,但是书写还是比较受限的,因为易于损坏的竹简不会太长太宽。一般竹简大约长一两尺,半寸左右宽。据出土资料显示,经典著作的竹简长度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及八寸几种。六经为二尺四寸,《孝经》为一尺二寸,《论语》八寸。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发掘出了1155片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竹简上大概有四万多字。

读万卷书需要注意什么(读书破万卷的万卷)(3)

睡虎地竹简

竹简图书是用削制好的一片片竹子连缀而成。从概念上来说,一根竹片就是"简",多根连缀在一起就成了"册"。现在从甲骨文金里的"册"字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出竹简的缀联情况,非常形象,"册"也是个象形字。

读万卷书需要注意什么(读书破万卷的万卷)(4)

册字

古人在串联竹简时,有几种方法,其中用麻绳或者丝绳串起来的叫"丝编",而用熟皮带串起来的叫做"韦编"。若书写内容较多,编连在一起就成了"篇","篇"比"册"大的单位,"册"则是比较小的单位,一"篇"可能有多册。

后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就称之为"韦编三绝"。该成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年研读《周易》,因翻阅次数过多,以致于串联竹简的皮带都断了多次。

编好的图书之后再卷起来,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卷"。如今很多跟图书相关的汉字都有竹字头,也正是因为与竹简有关,比如篇、"书籍"的"籍"、"户口簿"的"簿"等。

那么,简册上写的字的数量大概是多少呢?竹简的长度有别,每片竹简上的字数是不等的,多的可以写上百字,少的则只能写七八个字。杜甫在其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从整个图书发展的历史看,"破万卷"中的"卷"其字数也是很难确定的。古有有"简编则为册,卷(juǎn)眼则为卷(juàn)"之说,大概一篇或者几篇可卷(juǎn)便可称"卷"。这是针对竹简来说的,因为后来有了纸之后"卷"所包含的篇数就多了。有人就针对竹简里的"卷"认为,"破万卷"对现代人是很容易的,因为古书一卷也就是几百字,累计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书对现在人来说是"小菜一碟"。

可是,说"读书破万卷"的杜甫生在唐朝,当时纸张已经普及,因此每卷书的字数大概从数千到一万不等。就拿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75卷来说,每卷字数也达到了大约近3000字。那么,按照"万卷"来说,总字数就要达到3000万,大约相当于30本《红楼梦》或者30本《平凡的世界》,40本《西游记》。普通人要读这些课外书也确实需要很多年。而对古人来说读完"万卷书"更加不易,古书基本没有标点且为竖向书写,读书的速度要远远低于今人。

读万卷书需要注意什么(读书破万卷的万卷)(5)

杜甫

因此,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绝不是一件易事,而且"万卷"之说也是老杜的夸张说法,一般人可能读个上千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说明: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