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时期的美女,世人都说“江南大小乔,北方甄宓俏”,纵横觉得,甄宓与大小乔姿色在伯仲之间,可是甄宓更具传奇色彩,故而更胜一筹。

历史上的甄宓是魏文帝曹丕的第二任妻子,姓名不详,后人因为曹植的《洛神赋》,将其传为甄宓或者甄洛,为了彰显这是一篇正经的历史类科普文章,以下还是称其为甄氏。

甄氏也算是出身名门,其祖上甄邯曾位列三公九卿,其父甄逸也官至上蔡令,甄家家境殷实,可惜父亲在她三岁时就去世了,由孀居的母亲独自将其抚养长大,其母张氏 是河北一带有名的美人,没有因为变故忽视了对儿女的教育,对甄氏更是寄予厚望。

甄宓死前对曹丕说的话(风华绝代的甄宓)(1)

甄氏自小就是美人坯子,美貌自不必说,从小热爱读书,她觉得只有读书才能明理,才能学会该如何做人做事,甄氏也确实不负圣贤书的教诲,长大之后品性端庄,贤惠明事,眼界胸襟超出常人。

据载,汉朝末年天灾不断,庄稼连年欠收,百姓只能以典当家中财产为生,可还是灾民遍地,而甄家粮食储备丰厚,甄氏母亲还趁机高价出售粮食,换得不少珍宝,年仅十几岁的甄氏看到母亲的行为觉得不妥,便劝慰母亲,乱世求财很容易成为别人的目标,因财丧命得不偿失,不如开仓赈灾,积攒名望德行比攒钱更有用,在她的劝说下,甄家一致决定开仓放粮,无偿救济百姓,甄家善举得到了乡邻的敬重,甄氏的美名也是越传越远。

甄氏长大后,嫁给了袁绍次子袁熙,可惜好景不长,建安九年,甄氏与婆婆刘夫人居住的 冀州被曹操大军攻破,袁家女眷悉数被俘,年轻貌美的甄氏被曹丕相中,收入囊中。

甄宓死前对曹丕说的话(风华绝代的甄宓)(2)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当时攻打冀州时,曹操久仰甄氏之美名,垂涎已久,想着入城之后将其纳为己有,甚至有更夸张的说曹操着急攻打冀州就是因为惦记城中的美人甄氏,可是他没料到儿子曹丕也素闻甄氏美名,心向往之,为了与父争食,攻城之后率先入城,找到了甄氏,当时甄氏被婆婆打扮得衣着破烂、头发凌乱、脸上还抹了灰,不过这招没能迷惑曹丕,曹丕将甄氏脸上的灰轻轻拭去,就得出这是倾世美人的结论,随即就向父亲请求赐婚,曹操看着佳人美眷被儿子捷足先登,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总不能与儿子抢女人,遭天下人耻笑吧,遂同意了赐婚。

父子俩审美相同、看上同个美人很正常,曹操好色故而后人编了这个段子也不意外,曹操父子抢美人的真真假假我们无从考证,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曹丕如愿抱得美人归。

甄宓死前对曹丕说的话(风华绝代的甄宓)(3)

成婚之后,曹丕对美人奉若珍宝,言必从之,几乎达到了专宠的程度,而甄氏贤惠 ,没有恃宠而骄,反倒经常劝诫曹丕要厚待众妻妾,对待婆婆卞夫人,甄氏也是孝顺敬重,深得卞夫人的喜爱,深得宠爱的甄氏还为曹丕生下了一子曹睿、一女东乡公主。

虽说当时是被曹丕抢来做媳妇的,可是这样的生活也是让人满意的,若能长久下去,想来也是蛮好的,可是这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尤其是女人的容貌与宠爱。

曹丕称帝之后,身边被塞进了各路美女,喜新厌旧是人之本性,再美丽的女人都禁不住时光的摧残,甄氏渐渐失宠了。曹丕登基次年,就下令赐死了甄氏,葬于两人初见时的冀州邺城。

甄宓死前对曹丕说的话(风华绝代的甄宓)(4)

据说曹丕在下令赐死甄氏后不久后悔了,便派人去追回行刑使者,可惜太晚了,曹丕害怕甄氏去地府告自己的黑状,在收敛甄氏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其在九泉之下无脸见阎王,有苦不能诉。

甄氏曾是受宠之人,还生下了继承人曹睿,即使曹丕移情别恋,也不至于痛下杀手,甄氏到底因何而死,史无详载,《三国演义》中将其之死归咎于郭夫人的陷害,郭夫人是在曹丕夺嫡之争最激烈的时候,走到他身边的女人,也是他最得力的枕边谋士,为曹丕战胜曹植,走向帝位立下了不少功劳,还有重要的一点,她比甄氏年轻,也非常漂亮,恩宠正盛,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子嗣,这成为了她登上后位的障碍,于是她把目光瞄向了有儿子的甄氏。

甄宓死前对曹丕说的话(风华绝代的甄宓)(5)

她向曹丕进言说曹睿不足月生,算日子应该是婚前两个月生的,曹睿生父到底是谁可就不好说了,曹丕听后就去问了甄氏,甄氏当时正因为曹丕宠幸她人冷落自己而郁闷,听到曹丕如今怀疑到儿子的头上,气愤不已,说了些不中听的话,曹丕脸上挂不住,再加上周围人的挑拨,一怒之下赐死了甄氏。这一故事情节基本是建立在甄氏死后,郭氏成了皇后,按照谁受益谁是凶手的原则推断的。

纵横觉得,除了夫妻感情破裂、后宫争宠这些宫斗元素外,曹丕处死甄氏是有政治因素的,因为汉武帝执政末年,想要立幼子刘弗陵为储君,但子弱母壮,为了避免出现吕后一般太后外戚干政的情况,杀了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开启了杀母立子的先河,之后多有沿用,尤其是北魏时期,更将杀母立子上升到了制度层面,而曹丕所处的时代,也是受此影响的,故而纵横猜测,曹丕赐死甄宓可能是已经拿定主意选择曹睿为继承人,才痛下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