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1)

跟着古诗过端午

端午节期间,江苏新闻广播联合南京市教育局推出“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我们一起《跟着古诗过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2)

▾ 点击收听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3)

小重山 端午

作者:(元)舒頔

朗诵:林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4)

林杉和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学生们

名师与你聊古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5)

吴玲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玄武区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对象,南京市晓庄学院客座教授。

二十余年的工作中始终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提出“言语和精神共生”的教学主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清简扎实、唯美求真”的教学风格。两次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公开教学讲座百余次,多次参与校本教材、苏教版教材配套教师用书的编写。

从小我们就会传唱一首童谣“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们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五,端阳,重五等。过端午节已经成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所以不仅各地节名不同,而且习俗也不尽相同。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6)

元代舒頔的《小重山 端午》这首词就蕴含了浓浓的民族风情,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端午这天“处处忙”,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草插于门上,驱邪祛毒;孩子们还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据说这种“长命缕”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谁家儿共女,庆端阳”描画出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画面。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7)

上阕的最后两句话锋一转“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出下阕,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位爱国诗人屈原呢? “无人解”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也流露出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多半会提到屈原,或是抒发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所以在端午节由来的众多说法中,纪念诗人屈原之说,已深入人心,影响最广。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8)

斯人已逝,忠魂渺渺!屈子爱国忧民的胸怀情操,也随着端午的习俗千古传承。他坚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照耀着照耀着中华大地,成为后世典范。

《跟着古诗过端午》栏目

由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制作

感谢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参与节目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