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说明几点:

第一,应试教育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人都在批评这种教育模式,才让它背了黑锅,我个人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教育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

第二,应试教育有其优点,同时也有很多不足。

应试教育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也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隋唐时期,为了更好地吸收优秀人才,科举制度逐步形成,科举制度的形成对当时以及中国之后几千年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它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使普通的贫民有了进身贵族的道路。近代,中国认识到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已经落伍,于是开始废科举、办新学,然而科举制度虽然被废,但是应试教育的固有模式却被沿袭下来。今天我们渐渐发现,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它不足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人才。

应试教育的可操作性(应试教育的本质)(1)

应试教育的特点,顾名思义,是以适应、迎合考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目的非常明确,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使人的某些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它才会在教育舞台上经久不衰。然而,它也有一些缺点,如应试教育下,学习者要承担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因为考试的竞争太过残酷;再如,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不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管下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更有甚者,他们被培养成了只会做卷子的机器。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来看是致命的缺点,今天我们需要年轻人有更活跃的思维、更富有创造性、更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等,这都是在应试教育中难以实现的。

应试教育的可操作性(应试教育的本质)(2)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加灵活的教育模式,需要一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在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应试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可以说,应试教育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只要有考试它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它是一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提高人的某项能力的方式,只不过它已经不能像现在这样被称为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提高人的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教育者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阶级社会里,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它是一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教育目的,可以这样说,教育目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是对于教育者而言他们所关注的教育目的。我们现在来看看作为教育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学习者,他们往往不会关心教育目的,而更关心的是学习的目的。而这个问题,对每个学习者而言答案可以是统一的,即学习新知识,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教育目的和学习目的是一种共生关系,教育者应该尽量满足学习者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而学习者达到了最终目的,教育者的目的也随之达到了。

应试教育的可操作性(应试教育的本质)(3)

为了使双方达到共赢,教育活动便逐渐兴起。根据上文所说,教育者应该尽量满足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者有明确的的学习目的,且有具体、可实施的达到目的的方案;第二,提供学习者实现自己目的的平台和环境,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双方才能最终达到共赢的局面。

很显然,当前我国的教育状况,我们并不满意,因为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局面,原因如下: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专门教他们如何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如何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只是盲目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而不管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是否喜欢,这样的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自己的兴趣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被埋没,由于没有人去教他们如何确立自己的目标,孩子变得对生活没有了向往,只是一味地按照家长和老师所确立的道路走,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很多孩子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

应试教育的可操作性(应试教育的本质)(4)

这就是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到了大学,学生们得到了自由,但是他们也深感惶恐,因为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指引,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多同学染上了恶习,打游戏,追剧,以此来消磨时光。这时候的他们,在自己最应该奋斗的时候却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

这样的局面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解决。我认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重新定义教育目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的教会他们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到孩子高中的时候,他们应该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进入大学或者职业学校,他们应该是接受更加专业的训练,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