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的路上,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习气,就是“放下”两个字。错误的习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一定要放下。没放下,很难提升,很难受益。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把我们已经偏离了本来的性德、明德,再把它调回来,这个叫做修身,叫学问。

修身就是修心(修身要从根本修)(1)

那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一生,小的时候是赤子之心,我们现在的心灵比起我们小的时候进步还是退步了?看似外在的东西越来越多,可是事实上是心灵在退步,科学家有实验,一个人三岁以前一天笑一百七十次。大家从这里去体会,孟子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些圣贤人处世跟婴儿一样的单纯。你看孔子,人家唱好听的歌,他就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一起快乐。你看那小朋友,一个人唱得很高兴了,其他的不知不觉地就走过来跟着他一起唱,是吧?还在那里左右晃,那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那里唱歌,还先跟他交换一下名片,看看这个人够不够水平我跟他讲话。人心中太多的执著、太多的虚荣,就把这个善心、赤子之心给障住了,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放下,回归本来的单纯、本善。

我自己二十多年,人生经营得也是很多烦恼,也做错很多事情,父母对我的人生也还有很多担忧。我也感觉得到,也不想让父母担心,可是做出来的事情还是控制不了,因为我们没定力,因为我们还没功夫,这个都得学才行。

后来我在二十五岁那个时候,刚好在电视上看到师长的教诲。我不是不想学啊,去伤害别人,去造成别人的痛苦、困扰,我也不愿意啊,可是我伏不住烦恼,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去利益人。结果第一次听,觉得老人家怎么可以把人生的道理讲得这么清楚!听懂一句,好像这个心就透亮了一点,有时候听到感动处,不知不觉站起来给老人磕头,感谢感谢啊!没有您给我这些教诲,这些问题我可能一辈子头想破了都不知道。

修身就是修心(修身要从根本修)(2)

所以遇到了经典,遇到了师长老人家的教诲,那这是人生难得的一个缘分。知缘,惜缘,才能造缘。把自己人生这个缘创出最高价值、最高的意义,那得要珍惜,得了解这个缘。

每一次大家参与课程,念《弟子规》,念到哪一句声音最大?“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这句话有没有从心念出来?有念出来,就鼓舞自己一次。还是说,“啊,终于念完一遍了,最后一句了”,然后赶紧高昂起来,因为情绪蛮欢愉的,“啊,终于念完了”。那念这一遍不就是应付自己,应付给谁看的啦。

修身就是修心(修身要从根本修)(3)

所以修身第一个,不要自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真诚心中流露出来。整本《中庸》就谈这个“诚”字,诚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没有发一个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我们今天不会坐在一起,是吧?我都笑得那么开心了,你们怎么都没笑?我们是全然地抬头融入一个因缘,全然地去听经典的每一句话。有人就念着念着,念到一半就开悟了。有人听圣贤他们讲课,听老子、孔子讲课,讲讲讲,“啪”就开悟了。为什么他能开悟?每一句印到他的心上,一下子就顿悟了。

我们现在一边听一边记,然后边记边想,我回去消化消化再说。可是我们假如是敞开心的,那每一句都会流入心田。我们十多年来的学习,比较习惯的是填鸭。从小读书,背一大堆知识,一大堆科技名词,然后全压进去,为什么?为了考试。考完了呢?就忘了。所以用头脑硬记能记多久?记不了多久。可是每一个道理是用心感悟,能记多久?一辈子都不会忘。这是触动心灵。

修身就是修心(修身要从根本修)(4)

我们再反思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熏习了三年,学习了五年,我们必须观照自己,当我们遇到一个境界考验的时候,请问经典里的哪一句马上浮出来?浮出一句,问题就过了。“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个念头一转正,邪的东西上不来了。

《书经》告诉我们,“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问在哪?就在这个一念之间,提升自己的功夫也在这个一念之间。“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第一个“圣”字代表每一个人都有明明德,可是这个明明德,我们糟蹋它了,梁上很多习气了,都是起邪念,正念提不起来,“罔念”就是提不起正念, 我们就“作狂”了,我们就随顺习气了。可是一个人哪怕前一秒钟烦恼丛生,但只要他能克制住,下一个念头是正念,而且下一个念头是正念之后,念念保持,他下一念就成圣了。所以“圣狂之分,在乎一念”。

修身就是修心(修身要从根本修)(5)

所以这一段话也告诉我们,修身要从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动念。人的一切言行,都是有念头之后才会付诸行为。有好的念头,就不可能做出不好的行为了。俗话产“擒贼先擒王”,所有不好言语行为的根源,“贼王”,就是错误的思想念头。好,理上我们明白了,在这一念。所以当我们真正面对一些境界,习性快要起来的时候,突然想到孔子的一句话,那马上就转过来了,“克已复礼为仁”啊!

那实际情况,我们遇到情境,有没有提起来?一句,考试就过关了,是不是?一个念头转正了、保持了,你就过关了,考卷就交出去了,一百分,是吧?那我们就要反思了,为什么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记了这么多的教诲,却在遇到境界的时候连一句都上不来?那可能是提醒我们,我们没有把这些教诲用心去感悟,放在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