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笔、 墨、 纸、 砚

在 林 林 总 总 的 笔 类 制 品 中, 毛 笔 可 算 是 中 国 独 有 的 品 类 了。 传 统 的 毛 笔 不 但 是 古 人 必 备 的 文 房 用 具, 而 且 在 表 达 中 华 书 法、 绘 画 的 特 殊 韵 味 上 具 有 与 众 不 同 的 魁 力。 不 过 由 于 毛 笔 易 损, 不 好 保 存, 故 留 传 至 今 的 古 笔 实 属 凤 毛 麟 角。

解析古代文房四宝,说得清楚,讲的明白,涨知识(1)

一 般 人 们 皆 知, 纸 是 在 东 汉 由 蔡 伦 发 明 的。 但 近 年 的 考 古 发 掘, 却 对 此 提 出 了 疑 问。 随 着 西 北 丝 绸 之 路 沿 线 考 古 工 作 的 进 展, 许 多 西 汉 遗 址 和 墓 葬 被 发 现, 其 中 也 不 乏 纸 的 遗 物。 这 些 右 纸 均 据 其 出 土 的 地 点 而 被 冠 名。

从 目 前 出 土 古 纸 自 身 的 年 代 顺 序, 可 以 分 别 排 列 为: 西 汉 早 期 的 放 马 滩 纸, 西 汉 中 期 的 灞 桥 纸、 悬 泉 纸、 马 圈 湾 纸、 居 延 纸, 西 汉 晚 期 的 旱 滩 坡 纸。 这 些 纸 不 但 都 早 于 蔡 伦 纸, 而 且 有 些 纸 上 还 有 墨 迹 字 体, 说 明 已 用 于 文 书 的 书 写。

砚 虽 然 在 “笔 墨 纸 砚” 的 排 次 中 位 居 殿 军, 但 从 某 一 方 面 来 说, 却 居 领 衔 地 位, 所 谓 “四 宝” 砚 为 首, 这 是 由 于 它 质 地 坚 实、 能 传 之 百 代 的 缘 故。 所 以, 现 今 社 会 上 “四 宝” 中 以 砚 最 为 多 见, 受 人 喜 爱 的 范 围 也 最 为 广 泛。

中 国 最 早 的 砚 台 是 什 久 时 候 产 生 的? 它 和 我 们 现 在 使 用 的 砚 台 有 何 区 别 呢?

考 古 学 家 曾 在 陕 西 省 临 潼 县 姜 寨 一 处 原 始 社 会 的 遗 址 中, 及 现 了 一 套 原 始 人 用 以 陶 器 彩 绘 的 工 具, 其 中 有 一 方 石 砚, 砚 有 盖, 砚 面 微 凹, 凹 处 并 有 一 根 石 质 磨 杵, 砚 旁 留 存 数 块 黑 色 颜 料。 很 显 然, 这 是 先 民 们 借 助 磨 杵 研 磨 颜 料 的 早 期 砚 的 形 制。 由 于 这 处 遗 址 归 属 于 母 系 氏 族 时 期 的 仰 韶 义 化, 故 这 方 砚 台 的 实 际 寿 龄 已 超 过 了 五 千 个 春 秋。

砚 这 种 附 带 磨 杵 或 研 石 的 形 制 从 什 么 时 候 才 开 始 发 生 改 变, 即 取 消 磨 杵 或 研 石, 而 接 近 于 现 在 的 砚 呢? 目 前 所 知, 要 直 到 两 汉 时 期。 汉 代 由 于 发 明 了 人 工 制 墨, 墨 可 以 直 接 在 砚 上 研 磨, 故 不 须 再 借 助 磨 杵 或 研 石 来 研 天 然 或 半 天 然 墨 了。 如 此 看 来, 磨 杵 或 研 石 经 过 史 前 及 夏 商 周 共 三 千 多 年 的 漫 长 跋 涉, 才 逐 渐 消 隐, 尽 管 今 天 已 不 为 所 用, 但 其 为 传 播 文 化 立 下 的 功 绩 仍 不 可 没。

在 古 代 的 文 房 书 斋 中, 除 笔、 墨、 纸、 砚 这 四 种 主 要 文 具 外, 还 有 一 些 与 之 配 套 的 其 他 器 具, 它 们 也 是 组 成 文 具 家 族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一 员。

明 代 屠 隆 在 《文 具 雅 编》 中 记 述 了 四 十 多 种 文 房 用 品, 通 常 较 为 常 见 的 有:

笔 架: 又 称 笔 格、 笔 搁, 供 架 笔 所 用。 往 往 作 山 峰 形, 凹 处 可 置 笔。 也 有 人 物 和 动 物 形 的, 或 天 然 老 树 根 枝 尤 妙。

笔 筒: 笔 不 用 时 插 放 其 内。 材 质 较 多, 瓷、 玉、 竹、 木、 漆 均 见 制 作。 或 圆 或 方, 也 有 呈 植 物 形 或 他 形 的。

笔 洗: 笔 使 用 后 以 之 濯 洗 余 墨。 多 为 钵 盂 形, 也 作 花 叶 形 或 他 形。

墨 床: 墨 研 磨 中 稍 事 停 歇, 因 磨 墨 处 湿 润, 以 供 临 时 搁 墨 之 用。

墨 匣: 用 于 贮 藏 墨 锭。 多 为 漆 匣, 以 远 湿 防 潮。 漆 面 上 常 作 描 金 花 纹, 或 用 螺 细 镶 嵌。

镇 纸: 又 称 书 镇, 作 压 纸 或 压 书 之 用, 以 保 持 纸、 书 面 的 平 整。 常 作 各 种 动 物 形。

水 注: 注 水 于 砚 面 供 研 磨, 多 作 圆 壶、 方 壶, 有 嘴, 也 常 作 辟 邪、 蟾 蜍、 天 鸡 等 动 物 形。

砚 滴: 又 称 水 滴、 书 滴, 贮 存 砚 水 供 磨 墨 之 用。

砚 匣: 又 称 砚 盒, 安 置 砚 台 之 用。 以 紫 擅、 乌 木、 豆 瓣 摘 及 漆 制 者 为 佳。

印 章: 用 于 钤 在 书 法, 绘 画 作 品 上, 有 名 号 章、 闲 章 等, 多 以 寿 山 石、 青 田 石、 昌 化 石 等 制 成, 也 有 铜、 玉、 象 牙 章 等。

印 盒: 又 称 印 台、 印 色 池, 置 放 印 泥。 多 为 瓷、 玉 质, 有 圆 有 方, 分 盖 与 身 两 部 分。

笔 掭: 又 称 笔 砚, 用 于 验 墨 浓 淡 或 理 顺 笔 毫, 常 制 成 片 状 树 叶 形。

臂 搁: 又 称 秘 阁、 搁 臂、 腕 枕, 写 字 时 为 防 墨 沾 污 手, 垫 于 臂 下 的 用 具。 呈 拱 形, 以 竹 制 品 为 多。

诗 筒: 日 常 吟 咏 唱 和 书 于 诗 笺 后, 可 供 插 放 的 用 具。 多 以 竹 制, 取 清 雅 之 意。

另有类比资料:

(一)毛笔

毛笔,据说是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创制的,当然,这只是传说罢了。实际上,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就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毛笔,为竹杆、兔毫,并有笔套。湖北荆州凤凰山汉墓曾出土几乎是一整套文房四宝,其中除了以简代纸外,笔、墨、砚均全,笔也是竹管兽毛所制,并有一个中间开口的笔套。这是西汉文帝时的产物。有人说,西周时期即已用笔。毛笔的笔杆一般用竹管制,讲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银制的,那就是工艺美术品了。笔头所用兽毫分为柔(软)健(硬)两类,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则用兔脊毛和黄鼠狼尾毛等制成,柔毫和健毫杂在一起称为兼毫。笔头制作是中间一簇长毫称为锋,即笔尖;四周包着稍短的毫称为副毫。好的毛笔具有尖、齐、圆、健四大优点。尖,指笔锋如针;齐,指笔毫齐崭;圆,指笔头吸水饱圆;健,指富有弹性,毛笔的型号有多种,写多大的字就用与之相适应的笔,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都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产毛笔的地区,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产紫毫(老紫兔毫)笔,为无上佳品,其价如金。明清时期,为浙江湖州善琏镇所产的选料严格、制作精良的湖笔所取代,并且相沿至今。

(二)墨

墨的出现很早,《述在书法纂》上说: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说是黑土,可能是指黑色一类矿物质,或矿物颜料,那么甲骨文上的黑色字,倒出现得更早。说是煤烟所成,却是西汉以后的事。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墨是颗粒状的,磨时放在凹形砚池上,用一个扁圆形的研石,压在墨颗粒上加水磨细或磨成粉末后加水使用。后代的墨确是煤烟所成,其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分别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烧的烟炱,加黄明胶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时易州的墨和剡县的纸很有名。五代时,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乱到江南,改进易州制墨方法,制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这就是徽墨的源头。直到明清时,徽州制墨业更有发展,以胡开文所制为最有名。徽墨的特点是: “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并在墨面雕刻山水人物,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及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为了方便,目前一般书画都采用墨汁,以一得阁和曹素功所产为佳,但讲究用墨的人仍采用研磨徽墨的办法,创作书画。

(三)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和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由于纸的广泛使用,晋安帝才下令废除了自古沿用下来的竹木简,把历史推进到全面用纸的时代。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沿。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堵、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誊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宣纸的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书画皆宜,生宣上矾后即为熟宣,因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因宣纸价格较贵,学习书法可不用宣纸。用价钱便宜的毛边纸和连史纸即可。

(四)砚

砚,在西汉时期即已使用,湖北荆州凤凰山西汉墓出土了砚,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