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描述】李白重读一遍,读得声韵铿锵,番使不敢则声,面如土色,不免山呼拜舞辞朝。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

【释义】脸色呈土黄色,形容惊恐之极。

内调加外养的方法(内调外养告别小脸蜡黄)(1)

提到“面如土色”这个成语,很多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四诊之一的望诊。中医望诊内容丰富,其中,望面色是望诊中的重中之重。

中医认为,观察患者面部的色泽能反映脏腑状况。望面色,主要是望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皮肤的颜色大致可以分为青、黄、赤、白、黑五种。五脏之气外发,五脏之色可隐现于皮肤之中,所以脏腑出现病变时,会显露相应的异常颜色。而皮肤的光泽则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不同的人生来就有的基本肤色会不同,这种面色称为主色。此外,面色还会随着四季改变而有相应的细微变化。比如春季面色可稍青,夏季面色会偏红,而冬季面色偏黑。但是,一般正常的面色是明润的。

望面色的时候光线要充足,充分暴露,排除假象。中医认为脾主色黄、肺主色白、心主色赤、肝主色青、肾主色黑。例如,成语中面如土色,抛开其本意,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面色偏土黄的人多有脾胃运化不佳,也就是常说的消化功能不好的症状。此外,面如土色的人往往气血也不充盈,尤其是脸部缺乏血色,气血更显不足。比如明代医学著作《医学入门》中记载:“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黄帝内经》里也具体论述了血对人体的作用:“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达到了“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的高度。因此,对于面如土色、偏血虚的人必须及时补血。常用的补血中药有以下三种:

当归 味甘、辛、苦,性温,能补血活血,润肠通便。清代药学著作《本草备要》谓其:“血虚能补,血枯能润”,对气血生化不足,或气血运行迟缓以及血虚肠燥便秘者,尤其适合。由于当归既补血又能活血,故成为调经要药。

阿胶 味甘,性平,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调经安胎等作用,为历代中医专家喜用的滋补珍品。《本草纲目》称其为“圣药”,它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的“三宝”。

白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养血荣筋、缓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为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所常用,尤为妇科常用药。正如五代药学著作《日华子本草》中记载:“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临床上白芍常与熟地、当归配伍,用于治疗血虚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经后腹痛等症。

除了药物补血,大家还可以通过穴位来帮助补血。比如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这个穴位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按摩血海穴,对血虚的患者尤其是痛经患者比较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痛经伴有呕吐者,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缓解症状。

文/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杨璞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