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有变神奇为腐朽的能力,比如“贴金”原指美好,白莲花源自佛教,寓意纯洁,小姐特指贵族富翁的女儿,夫人特指诸侯或一二品官员之妻,和尚特指有智慧的人,老师特指传道受业解惑者,同志特指志同道合者……今天这些“神奇”的词语大约变得平庸甚至“腐朽”了这些年来,“国学”二字大行其道,其实也没几个人知道啥叫国学,只知道“很神奇”,所以我们都来蹭流量,于是乎,授人驱鬼画符也叫国学大师,教人“房中术”也叫“国学复兴”,甚至研究“鲁迅、胡适”之流,也被某些机构作为重点课程并冠名“国学讲堂”……我大约是杞人忧天吧真担心,长此以往,倘若青楼批量培训古琴弹唱,岂不也都被冠名“国学大师”?我想,那真是国学殆亡之日吧,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国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是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国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是什么(国学是个什么鬼)

国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国人有变神奇为腐朽的能力,比如“贴金”原指美好,白莲花源自佛教,寓意纯洁,小姐特指贵族富翁的女儿,夫人特指诸侯或一二品官员之妻,和尚特指有智慧的人,老师特指传道受业解惑者,同志特指志同道合者……今天这些“神奇”的词语大约变得平庸甚至“腐朽”了。这些年来,“国学”二字大行其道,其实也没几个人知道啥叫国学,只知道“很神奇”,所以我们都来蹭流量,于是乎,授人驱鬼画符也叫国学大师,教人“房中术”也叫“国学复兴”,甚至研究“鲁迅、胡适”之流,也被某些机构作为重点课程并冠名“国学讲堂”……我大约是杞人忧天吧!真担心,长此以往,倘若青楼批量培训古琴弹唱,岂不也都被冠名“国学大师”?我想,那真是国学殆亡之日吧!

那么,什么叫 “国学”?国学到底是什么?

笔者不才,不敢妄下评语,只能做个文字的搬运工,略述“国学”的来龙去脉,最终答案,交给读者贤达来做判断。

近代“国学”的诞生

“国学”一词,最早可溯源于《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周礼》这本是很古老,相传是周文王的弟弟周公旦写的,当然,也有人说是两汉的文人归纳总结的,这个暂无考证,原文的意思是“乐师掌管国学的工作,教贵族们的孩子学舞蹈。”《周礼》其后的秦汉经典《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汉书·儒林传》也重复说“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综上三本典籍,对于“国学”两字的翻译,基本可以确定,古人嘴里说的“国学”特指“学校”,如春秋的贵族学校,汉代的“太学”,总之是国家的一级学校,类似今天的公立学校。

后来国学又有了新的含义,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两字的意思又有稍微改变,国学变成了藏书、讲课的场所,已经不是原始“国学”意思,有点“私学”的感觉,但至少还是学校的意思。

“国学”从学校变成“学问”,这是近100年的事情,最早提出来的人是梁启超。

近现代史上,梁任公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很多词语都是他改编的,比如“中国”一词的发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唱,“国学”一词的改编,“少年中国说”……梁启超为什么提出“国学”两字?这里要交代一下背景。

中国自汉唐以降,GDP一直占世界30%以上,尤其宋朝,GDP一度高达世界80%,全世界的文明、经济中心在中国,所以才有马可波罗的游记。后来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的航海事业,也是因为丝绸之路被穆世林垄断,他们为了买到东方的奢侈品如香料、茶叶、丝绸,才有的举动;至于贩卖黑人、掠夺美洲、殖民地所赚取的白银,最后都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了中国。所以,直到1901年《辛丑条约》条约签订的时候,中国的GDP仍然是世界第一名。

所以,在晚清之前,根本没有“中华民族”“国学”一说,因为我们的祖先一直觉得“我们就是宇宙的中心”,“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治病莫非王臣”,我们是天下的全部,哪里需要加“中国”二字岂非多此一举?就像我是一个男人,无需演讲之前加上“我是男人”的开场白。华夏5000年文明,一直以为我们是宇宙的中心,是文化的全部,哪里需要在学问之前加一个定语“国”字呢?就算要加,也应该是“宇宙”两字吧?

中国一直优越惯了,直到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英国像是一个强盗,发现邻居家很有钱,富得流油,想跟他协商贸易未果,于是就拿着刀枪抢了进来,这一砸烧抢掠,干了100多年。这时的文人,就开始反思:到底我们哪里错了?才会被人凑成这样?文化人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有人认为是汉字惹的祸,所以鲁迅提出消灭汉字,实行拉丁文”,胡适的“全盘西化”……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跌倒了尘埃。

梁启超不是这样的人,他也算是科举制的余音,上传宋明理学,从小背诵“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心怀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所以,不管如何屈辱,他的骨子里有一颗“中国心”,所以,才有后来的“公车上书”。

今人对“公车上书”估计没啥感觉,还原到那个时代,才能看到他的“士大夫精神”,在“公车上书”前,梁启超的身份是举人,《范进中举》里,范进接到举人通知书当天就发疯了,一封录取通知书能让人发疯,你大约能明白这个东西多难考了!如果还不能理解,对照今天的高考,应该远远在清华、北大之上,等于说梁启超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拿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结果当天发生了《马关条约》,这个时候,他干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起游行示威运动——这个群众运动可能砍头、至少开除学籍,换成今天的学生,你敢吗?

尔后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国人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对传统文化更加悲观,中国文化何去何从?大多数人的想法跟鲁迅、胡适相似,干脆投奔“西学”的怀抱,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中写道:

“近来,欧美日俄外来学问越来越猖盛,读书人都在追逐新式学问,唾弃国学,有人担心中国的文化会就此消失啊!我并不担心,外来学问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前提是先深耕国学,然后吸收外来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有梁启超这样民族脊梁,想到的是如何“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重新提炼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中华民族”概念,以凝聚人心……重塑“国学”概念,以古圣人之学问,以对抗当时流行的“西学”。

1902年,梁启超给大诗人兼外交家黄遵宪写信,第一次改编“国学”作为“学校”的含义,他说我要办一份《国学报》,国学报的内容大致包括两个系统:文献学、德性学。文献学即今人讲的“整理国故”,比如正史、别史、杂史、编年、法典、政书、方志、谱牒、笔记、金石刻录……德性学包括内省与外躬行,对圣贤的精神进行传承,具体是啥?梁启超也没有说的非常具体明白。

从此,国学一词不再是“学校”,就像今人定义的“北京大学”,也许1000年以后被人理解成“北京人的大学”或者“政府规定的学问”,已经与本来意思天壤之别了。

近代“国学”的延伸

到底什么叫“国学”?梁启超也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后边的文学巨匠如邓实、章太炎、王国维、胡适等对“国学”的概念就自由发挥,大致分成三个派别。

一派叫“泛国学”,代表人物有:邓实、胡适。1905年,邓实成立“国粹派”,目标是“研究国学、保护国粹”, “国学乃一国所有之学问”。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称 “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就是国学,没有褒贬,包括国粹与国渣。”

《现代汉语大辞典》《辞海》对这一词语的解释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相对于西学而言”,基本也是延续邓实、胡适一脉。

一派叫“经典国学”,代表人物是章太炎、柳诒徵,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称:“国学的主体特指:经史子集非神话,经典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按照他的说法,佛教的就不是国学,《水浒传》也算不上国学。柳诒徵认为,凡传承华夏文明之中国学问,无论古今都叫国学,所以一定不是佛学、西洋学。

第三派叫“无国学”派,以钱穆为代表。钱穆曾在《国学概论》称“学术怎么可能有国界?所以,国学一名,前无传承,将来估计也不成立,只是一个时代的名词”。

综上,从国学概念提出到民国、解放、改革开放,国学到底是什么?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世界初,国学在国内热起来,这一问题也没有很好的答案。

小子之言

大师们对“国学”解读各有千秋,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国学?我认为,首先,要理解这个名词诞生的背景。

梁启超“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想本意应该是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勿使文化亡国灭种,让国人不要在“西学”面前矮人一等,最终目的还是更好的指导、应用于当时的生活。

同理,今天的“国学热”,我想初衷与梁启超同理,只是时代略微不同。中国今日的国际地位已远不同晚清,如果不如意外,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第一,军事、政治的国际地位也会水涨船高,唯独文化自卑100多年,试看今日教育、民俗、文化,仍是“西学为主”,中学式微,而一个孔武有力的“暴发户”,是永远很难获得别人尊重的!就像元朝、满清,反而尊崇汉文明,今日我们在世界人的眼中,最多不过当年元朝蒙古人、后金满人在汉人心中的形象。

近100年来,你中国给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你凭什么被其它国家尊重?难道只是暴发户?还是你只是不断的听话,不断的去吸取欧美文明?你给其它文明提供了反思、启迪和智慧了吗?如果没有,你的安身立命何在?价值何在?

我相信每一个人在交朋友的时候,一定会希望这个朋友能给自己更多的启发,如果只是一个很好的点头听众,你在骨子里不会尊重他,除非你真的太缺少一个听众。所以,重申“国学”,在为“往圣继绝学”的途中,提炼中国的精炼思想,来启迪世界其他民族,同时也指导今人的生活,这是“国学热”应该有的态度。

回到原点,什么是国学?

首选,国学一定有局限,乃中国之所有,如果他既包含佛教、天主教、伊斯兰、古希腊文明……那么,这就不叫国学,叫世界学。他必须有边界,不管这个边界小或大,但必须接纳与面对。

其次,国学传承的一定偏经典文化,而非无所不包,如果无所不包,,吃饭、拉屎、洗澡都是国学,举止间皆国学,何来提倡、兴起一说?如果青楼的女子抚琴的不错,也能冠以“国学大师”,那岂不是“国学”的笑话?所以,国学二字,应该有一定的范围,特指国粹的部分。

最后,国学一定是精炼并与时俱进,一定能指导、至少是解释今天全世界的所有行为。中国5000年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诗词人、医疗、建筑……不同的文化诞生,一定有其时代的背景和局限性,需要我们还原当年的背景,去思考文明的起源,结合今人的时态,进行取舍。比如,在传统经典中找到同样的内容,以替代《圣经》里箴言、新约里的经典;用经典里关于民主、自由的解读,来理解今日的解读;用经典里关于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来替代欧美的“个性化教育”;用经典里的吟诵、诗词、礼乐熏陶,来替代今日的心理学专家、心理辅导;去伪存真,从《伤寒论》《金匮要略》里传承更有效果的医疗手段,以解今人的疾病之痛……

当然,这是一个浩瀚无边的工程,需要你我一起参与,融汇经典,以求影响这个或下一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