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旧址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乃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杀之处。千百年来为人赞叹不已,有人说项羽应该渡江,可以重整兵马,卷土重来。有人说项羽不该渡江,毕竟大势已去。历史选择了刘邦,证明刘邦更适合做皇帝,项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悲情的英雄,成者为王败者寇,现实是极其残酷的。

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诗梅花(两首七绝题乌江亭)(1)

会昌元年,也就是公元841年,杜牧在赴任池州刺史的途中,路过乌江亭,写了一首咏史七绝《题乌江亭》,全诗如下: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百年之后,也就是宋仁宗至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054年,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时,针对杜牧的观点,写了一首《乌江亭》,全诗如下: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诗梅花(两首七绝题乌江亭)(2)

杜牧与王安石,皆为文坛大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杜牧的乌江亭以感叹号结尾,风格豪迈,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叹息;王安石的乌江亭以问号结尾,风格深沉,对项羽的东山再起表示了很大的怀疑。

这两首七绝,皆为咏史诗佳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谓见仁见智。一般来说,理性的人都赞成王安石的观点,项羽已穷途末路,没有人再帮助他了,大势已去,失败无法挽回。不服输的人多会赞成杜牧的观点,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百折不挠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胜败乃兵家常事,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有可能再次称霸天下。

杜牧的乌江亭很鼓舞人心,战争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胜利或者失败都很正常。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要气馁,更不要一蹶不振。包羞忍辱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比如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成一代霸业。更何况江东多俊杰之士,重整旗鼓,有可能重新夺得天下。

王安石的乌江亭则从现实主义出发,道出了人心向背的变化莫测。将士们身经百战,早已身心疲惫,并且一败再败,士气极其低落。鸿门宴放走了刘邦,注定了项羽的失败,悲剧再也无法挽回。江东虽然子弟众多,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着项羽卷土重来呢?王安石虽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但其语气中带有否定的成分,也就是说没有人再愿意跟着楚霸王卷土重来了。

关于这两首七绝,本人更喜欢杜牧一些。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杜牧诗中至少创造了两个成语:包羞忍辱和卷土重来,读起来很有气势,涛涛的乌江向天咆哮,西楚霸王定能够卷土重来。王安石的诗纯属借题发挥,大家都知道项羽失败了,他也写项羽的失败无法挽回,属于俗手了,缺乏创新精神。

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诗梅花(两首七绝题乌江亭)(3)

这使我想起了发生在王安石身上的另一件事,南北朝诗人王籍有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声音来衬托静境,表达了一个人的幽静心理。王安石觉得该句不可思议,写出了“一鸟不鸣山更幽”,虽然很符合现实,却没有了文学色彩。王安石不懂艺术辩证法,太理性了,反而让人觉得呆板,不够浪漫。

后世的诗论家们公认为“唐诗多具抒情性,宋诗多具哲理性”,从杜牧和王安石的这两首诗里我们可见一斑,无论是写情还是说理,只要写出了真情实感,切身感受,都可以称得上是好诗。杜诗和王诗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是合情合理的,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