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没有刺杀过董卓。董卓看重曹操的才干,想要“收编”他,来为自己服务。曹操早已看透董卓,所以改了名字,逃走了。不过历史上曹操确实有过类似的举动。曹操只身刺杀张让,被护卫发现,曹操手武长戟而退,竟无人能靠近他,这件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原版。

曹操为何想刺杀董卓(曹操刺杀董卓真实目的是什么)(1)

乘机逃离京城这一想法,我看来曹操没必要那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曹操如果想要离开京城的话完全可以在不得罪董卓的情况下全身而退,不管他人说法,带着家眷回老家。再议东山再起之事。我想以曹操为人不会连这一点都想不到,为何要在自己离开京城之前惹来自己的杀身之祸呢!?

就因为曹操深信董卓对他的信任,所以才接下了这为民除害的重任,至于董卓为何这么信任曹操,我感觉因为曹操和董卓的为人都一样,就感觉是臭味相投的那种,他们都一样。枭雄。。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如果当时曹操那一刀下去结果了董卓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事情了。。历史也就改变了。。用一句迷信的话来说,当时董卓命不该绝。

一、汉末三国著名的方士们

方士就是有方术的道士。所谓方术是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汉书》里把它分成方技和术数两个门类,方技包括医术、神仙术、长生术、房中术等,数术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等。

《后汉书》里有方术列传,记载了任文公、郭宪、徐登等42个著名方士,可见其社会影响力如何广泛。

《三国志》里也有方技列传,虽然记录的方士只有华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辂等五5,但记录的事迹更详尽,管辂的本传加裴松之注引的内容多达1.3万字,仅次于曹操和孙权传记的内容,篇幅居然超过了刘备,列《三国志》所载人物传记的第3位。

在《三国志》方技列传中所载的这5个方士中,华佗算是医学家,当年归为方术一类,如今应该属于医学的范畴;杜夔是音乐家,如今算是艺术工作者。朱建平、周宣和管辂才是真正的方士,其中朱建平擅长相面,与算命先生差不多,周宣擅长解梦,管辂擅长的内容比较庞杂,有时候像算命先生,有时候像魔术师。

朱建平最著名的一卦是给曹丕算的,有一次曹丕主持聚会,夏侯威、应璩、曹彪等30余人在座,曹丕向朱建平“问己年寿”,同时又让朱建平给大家都算算。

朱建平对曹丕说:“将军您能活到80岁,但40岁时会出点小问题,请您注意。”

对夏侯威说:“你49岁时当州牧,但会遇到一个坎,如顺利过去,可以活到70岁,位至三公。”

对应璩说:“你62岁时官至侍中,但会有大难,在此前一年,你会看见一只白狗,只有你能看见,别人都看不见。”

曹丕登基后的第七年正好40岁,得了一场大病,曹丕对左右说:“朱建平说我能活80岁,是昼夜相加呀,我知道寿命将尽了。”不多久,果然驾崩。

夏侯威后来当了兖州刺史,49岁那年的12月上旬也得了病,想起朱建平之前说的话,知道必死无疑,于是写了遗书,又准备了后事,就等着一死。

但谁承想病却一点点好转,到30日下午,他以为年一过这个坎就过去了,十分高兴,设宴招行众人,席间对大家说:“我的病快好了,明天鸡一叫我就50岁了,朱建平告诫的看来有点夸张。”

应璩61岁确实当了侍中,在宫内有一次他果真看见了一只白狗,问其他人,大家都没有看见,到63岁时他死了。

曹彪后来被封为楚王,57岁时被揭发参与王凌等人的造反,赐死。

这些虽然都写在正史《三国志》里,但也未必都可信。

朱建平还给其他很多人都看过相,与荀攸、钟繇等人还是好朋友,被他算准的事多不胜数,但也有看不准的时候,他给王昶、程喜、王肃等人看相时就出现了偏差。

周宣当过郡吏,最拿手的是解梦,曹丕经常向他咨询问题。周宣解梦,往往十中八九,和朱建平的相术并驾齐驱。而在他们之中知名度最大、活跃时间最长的无疑是管辂。

管辂生得相貌粗丑,没有什么威仪,嗜酒如命,喜欢嘻嘻哈哈,无拘无束,大家都很喜爱他。

据《辂别传》记载,管辂八九岁时就喜欢仰视星辰,见到人就问这颗星那颗星叫什么名字,痴迷到夜里都不想睡觉,父母干预他也不能阻止。

长大后,精通《周易》,对仰观、风角、占卜、相术等无不精通。

二、曹植亲身验证方士的法术

除了以上这几位,汉末三国有名的方士还有不少,据《博物志》介绍,曹操曾把一些有名的方士请到邺县,其中包括王真、封君达、甘始、鲁女生、华佗、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卜式、张貂、蓟子训、费长房、鲜奴辜、赵圣卿、郗俭、左慈等16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光看名字就够玄乎的。

根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和《博物志》等书记载,这些人个个都有绝活。传说冷寿光与华佗同时,活了150多岁,须发尽白,而面色如三四十岁。

鲁女生曾在嵩山采药,得到一个女道士的秘诀,炼成长生术,绝谷80余年,面如桃花,每天能走300里。东郭延年是山阳郡人,从小好方术,喜欢服灵飞散,结果练成了好眼神,夜里能看书。

封君达是陇西人,常骑青牛往来,被称为“青牛道士”。

王真是上党郡人,好道术,甚得其法。

费长房是汝南郡人,曾当过市场管理员,后跟一老者入山学道,相传学会了一种骑着竹杖腾空行走的能力。

蓟子训有神异道术,很有名气。

当然这些也都是传说,事实未必如此。曹植写过一篇《辨道论》,是一篇关于方术的重要文献,在这篇文里曹植写了他对方术的见解和与郗俭、左慈、甘始等方士们的交往。

郗俭是个气功师,他会辟谷,最多可以连续百日不吃不喝,曹植听说后不太相信,就亲自验证,跟郗俭同住一室,走到哪儿跟到哪儿。最后的结论是,人七天不吃饭就得死,郗俭却是例外,这样做不一定能延年益寿,但对治疗疾病却是有益的。

曹植出于好奇,曾单独把甘始叫到跟前,“温颜以诱之,美辞以导之”,在曹植的诱导下,甘始说了很多方士这一行鲜为人知的内幕。

甘始说自己的师父名叫韩世雄,他曾跟随师父在南海学习徐福,秦朝著名方士,栾大是汉武帝时的方士,据《史记》记载徐福曾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别名叫蓬莱、方丈、瀛州,上面有仙人居住。后来秦始皇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栾大也说海中有长生不老药,骗取汉武帝信任,后来事情败露,被处死。

三、曹操聚养方士的真实目的

方术盛行必将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太平道和五斗米教的教训就在眼前,当时曹操已占有了广大的北方,必须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治理这个社会,对于方术问题,是禁绝还是容忍,都存在有利有弊的一面。

如果禁绝,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但经验表明,完全禁绝是不大可能的,往往你越是大力禁绝,民间就越是发展得更快。而如果采取容忍不管的态度,那又将加速其漫延,最终会发展到不可遏制的地步。

关于这项重要政策记录在曹植写的《辨道论》里。

曹植说,对社会上存在的方士,曹操下令都召集起来,原因是怕这些人及其门徒勾结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为非作歹欺压百姓,以妖恶之事蛊惑人心,“故聚则禁之也”,也就是把他们集中起来的目的是加以阻止。

曹植可能还有些话没有明写,妖言惑众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他们奔走联络,发展组织,最后形成像太平道那样的燎原大火。曹操把这些人弄到邺县来,并不是抓来的,也没有软禁或者判刑,而是“请”来的,这是曹操高明的地方。

四、曹操曾向方士请教养生问题

曹操虽不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对方术极其热衷和追求,但对方术也有过研习,这方面的资料大都记录在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一书中。

据《博物志》记载,曹操喜欢养生之法,对方药也有所了解,平时“习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饮酖酒”。

野葛又名钩吻、胡蔓草、断肠草等,是一种有毒的植物,但是吃法得当又可以抗炎、镇痛。酖是一种鸟,羽毛有毒,用酒泡过即是酖酒,足以致命,但掌握饮用量,也有药用。

曹操有头风的老毛病,吃野葛、喝酖酒或许与此有关,但这些都是玩命的事,稍有不慎命就没了,曹操吃野葛、喝酖酒离不开深谙此道的方士们的指导。

《博物志》还记载,甘始、左慈、东郭延年等人还深通房中术,曹操“问行其术,亦得其验”。

还有一个方士叫刘景,不在前面所列16名方士名单之内,他擅长炼丹药,炼成了云母九子丸,曹操曾经吃过,也说效果不错。

曹操还向封君达的学生皇甫隆写信请教长寿的秘诀,这封信保存在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千金方》一书中。

信中写道:“听说先生已经活到100岁了,可体力并不衰老,耳聪目明,气色不错,这真是了不起呀!先生平时吃什么药,进行怎样的锻炼,能说一说吗?如果有的话,请放在信封里秘密告诉我。”

皇甫隆曾经当过曹魏的太守,对于曹操的请求,想必他一定尽量给予满足吧。

由于曹操本人对方术、特别是与养生相关的方术采取一种借鉴吸收的态度,方术在邺县非但没有禁绝,而且有一定的市场。

曹丕在《典论》中说,擅长辟谷的郗人俭喜欢吃伏苓,他到了邺县后,马上掀起一股“伏苓热”,市场上伏苓的价格立即涨了好几倍。

有个叫李覃的议郎也跟着学辟谷、吃伏苓,结果方法不当,差点丢了命。

甘始“善行气”,也就是会气功,他到邺县来又掀起一股不小的“气功热”,大家见了面个个都“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也就是像鸱鸟一样看东西、像狼一样扭脖子。

左慈擅长“补导之术”,即房中术,结果邺县又掀起一股“房中术热”,就连有个叫严峻的前宦官也跑来要学习房中术,成为笑谈。

可以想见那时候的邺县相当热闹,经济发达、物质丰富,城市设施先进、文人会集,还有不少方士们引导全民不时弄出个养生方面的热潮,在那个战争年代里,生活在这里,倒也感不到寂寞。

那些方士在民间俨然成了明星,受到追捧,拥有大量粉丝,这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他们所能推动的也就是养生、健身、长寿一类的活动,对曹操来说,相比于让他们散落民间发动大家再搞出个太平道来,更是很不错了。

观沧海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为何想刺杀董卓(曹操刺杀董卓真实目的是什么)(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极点。

16.至:非常。

17.咏志:即表达心志。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曹操为何想刺杀董卓(曹操刺杀董卓真实目的是什么)(3)

【作品鉴赏】

《观沧海》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抒发了作者一统大业的报复心理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这首《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此诗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曹操为何想刺杀董卓(曹操刺杀董卓真实目的是什么)(4)

《观沧海》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名家点评】

唐朝史学家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东临碣石,见沧海之广,日月出入其中。

张玉榖《古诗赏析》:此志在容纳,而以海自比也。

清代诗人沈德潜: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作者介绍

曹操

曹操为何想刺杀董卓(曹操刺杀董卓真实目的是什么)(5)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为何想刺杀董卓(曹操刺杀董卓真实目的是什么)(6)

中文名

曹操

别 名

字孟德、号吉利、小字阿瞒

国 籍

中国(东汉)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职 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主要成就

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

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代表作品

《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谥 号

武皇帝

庙 号

太祖

陵 墓

高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