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每个人成长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应该谈性色变,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没什么尴尬的,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和启蒙真的太重要了,正确的性教育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也更充分的了解自己。读完《细雨中的呼喊》的部分章节我更加坚信这一点,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雨中的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文以回忆的方式、用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主人公孙光林的成长历程,书中描写的人物有几十个,但主人公孙光林以他可有可无的身份贯穿于整个全文,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笑我,“可有可无”是你说了算的吗?当然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说他可有吗,好像在文中没有任何作用,除了讲述了整个故事他好像没有任何作用,他的存在未能改变文中任何一个人的命运,也未能推动任何故事情节的发展。你说他可无好像又不行,这些故事只能通过他来讲述,因为这个被忽视的孩子不会对原文的叙述带来任何的偏袒,因为被忽视所以他不会向着谁会说话让我们更加直观的去了解书中的人物,体会当时的环境。

性教育的误区有哪些(性教育真的要从娃娃抓起)(1)

读完这本书对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二章的内容,作者通过讲述孙光林青春期他们的成长历程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年少的孩子在摸索性的道路上付出的代价。

就在前不久我读了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因此我了解到 因为身体器官构造的原因,使得男孩子在性觉醒和渴望上比女孩子要在很多,尤其是从青春期开始,男孩子便迎来了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性启蒙和引导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小说中所有孩子的性启蒙都为零,父母不但不会去做这些,而且会给孩子们起到不好的作用,这或许也是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吧。

孙光林和他的伙伴们在青春期刚开始对女性的了解仅限于苏杭父亲的一本医学书籍,他们和很多这个年纪的男孩子一样,对异性和异性的身体充满了好奇,可没有人对他们的这些好奇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他们不想只是看着书本上的图画,他们想看现实中的,所以林文和苏杭会用镜子去厕所偷窥女生,更荒唐的是在林文放哨的情况下苏杭对一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都下得了手,看到这里真的是让我很吃惊,但吃惊过后更多的是惋惜吧。

孙光林也因为手淫陷入了无限的迷茫之中,他的生命在白昼交替,白天他显得那么正直,可到了黑夜他的意志就显得不堪一击了。他觉得手淫是可耻的行为,所以他回到厕所去做这件事情,他被迫自己在最丑陋的地方做最丑陋的行为。在说那么都不懂的情况下,他会因为朋友的一句:“那种东西,在人身上就和暖水瓶里的水一样,只有那么多。用的勤快的人到了三十岁就没了,节省的人八十岁还有。”而极度的恐慌。

最可惜的应该是是苏宇了,他因为对女性的渴望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引导,或者说是没有人教他如何克服这种欲望,使他背负了那个年纪最可怕的身败名裂,他在一条巷子里抱了一个少妇,因此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去了劳改所,后来去世了。最可怕的是他的同学没有引起反思,而是觉得苏宇才算是真正地做了一回人。

全文很少出现有爱的画面,也很少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赞美。唯一出现有爱的描写是在孙光林描写他的养父母时出现的:他的养母李秀英在所有人都诬陷任他时选择坚定地相信他,他的养父王立强像真正的父亲那样疼过他、打过他。

性教育的误区有哪些(性教育真的要从娃娃抓起)(2)

读到这里你会觉得小说写得很残忍吧,其实现实更残酷,即使是在今天作为家长的我们还是很难真正地和孩子交心,尤其是在我们难以启齿的性这个问题上,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很难说改变就改变,但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克服自身问题,因为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接受很多,我记得以前听过讲座,一个老师说过男人的问题要和男人谈,我们可以采取这个方式,男孩子的性教育完全可以由爸爸去引导。妈妈可以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在生活中多注意孩子的举动,以免孩子尴尬、难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