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千八百多年过去,当年是谁一把火烧红了赤壁?是诸葛亮还是周瑜?或者确如曹操所说是自己放的火?

曹操赤壁之战四大忌(曹操败在过于谨慎)(1)

这个问题,应该有不少人进行过探讨,但由于没有什么特别有说服力的推断和证据链支持,所以大都不了了之。

一、影响“赤壁之战”深入研究的因素主要有四:

(一)、年代久远,史料记载不详,而且由于封建社会所谓的正统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掺杂水分的伪史记载,把事情搞得错综复杂,互相矛盾,真假难辨。

(二)、《赤壁怀古》、《三国演义》等饱含个人好恶情感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深远,使研究者在研究前就已经大受影响,难以深入地触摸到真相。

(三)、由于后世对曹操进行批判成为主流,所以遮蔽了揭开事实真相的正确视角。

(四)、曹操本人对赤壁大火的真实原因刻意隐瞒,曹方人员讳莫如深,不敢评说,所以没有留下详细、明确、完整的史料。

二、“赤壁之战”的研究者也是三国“挺”立

由于受《赤壁怀古》、《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赤壁之战的研究者们不自觉地具有了情感立场或趋向,以致于不能真正客观的、深入地进行研究。可以说,研究三国的研究者们本身就是三国“挺”立,分成多个阵营的。“挺刘”、“挺孙”、”挺曹”或“挺孙刘联盟”的都有。

苏东坡在《赤壁怀古》里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分明是说周瑜策划了“赤壁之战”,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战船,这是“挺孙”的一方,很多史家学者属于这一方。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则把周郎“羽扇纶巾”的潇洒行头送给了诸葛亮,并让诸葛先生“借”来了东风,成就了大事,这明显是把“赤壁之战”的第一大功劳记在了诸葛亮头上。这种“挺刘”的说法在民间最有群众基础,当然也大大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

曹操赤壁之战四大忌(曹操败在过于谨慎)(2)

折中点的是孙、刘都挺,即”挺孙刘联盟”。

大部分研究者们做的工作无非是为各自喜爱的偶像”找证据”,有的人甚至不惜“造证据”。

还有一种是比较旗帜鲜明地“挺曹”的,这一派自鲁迅始到现在不到百年,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掀起的“研究曹操热”,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评价曹操,国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者,如张亚新先生、易中天先生等等。但“挺曹”派的学者们基本上都是从批评的角度来研究“赤壁之战”的。得出的结论无非是曹操战略失误,曹操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导致失败,或者是套用兵法的诸多“公式”得出曹操犯下N 点“兵家大忌”所以必败的结论。这些研究缺乏真正的军事研究视角和深度,不过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又一例证。

其实,曹操的战略非但没有失误,相反非常正确,差点又创造出一个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曹操失败的原因,也不是骄傲轻敌,相反是过于谨慎。

三、赤壁大火纯属意外

“赤壁之战”中的这场大火是曹操“自摆乌龙”,自己放火烧的。一个意外的情况使曹操作出了后悔终生的决定。这把火烧得太突然了,也使得孙刘联军感到非常意外。

《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后,曹操曾经写信给孙权,说“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便周瑜虚获此名。”

这封《与孙权书》被后人认为是曹操对赤壁之败的掩饰和解嘲。但曹操败都败了,面对同是当事人的对手,大家知根知底,有必要这样为自己掩饰,自讨没趣吗?这显然不符合曹操身份和风格。而且,我们似乎也没见到孙权本人对此说法作出反驳的记载。

这段话,还是颇为值得研究的。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假设,孙权确实不知道赤壁之役的大火是怎么回事,所以曹操才作出解释,当然也有为自己找回点面子的意思在里面。在乱世当中,曹操、孙权之间有一种很特别的情慷,他们是敌人,不乏尔虞我诈,却又彼此尊重,彼此欣赏,就象一对很特殊的知己,非常有意思。郭嘉死后,真正能让曹操象知己一样对话的人不多,孙权算是一个。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研究一下这个原因,这里就不多说了。

通过运用鬼谷之术反复地揣摩研究(注:鬼谷之术是我这些年从《鬼谷子》中发掘出来的已失传两千多年的鬼谷子真义,过段时间我将整理成书公诸于世),我认为这段话有真有假。“烧船自退”应该是事实,但“值有疾病”却是借口,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对于这个事情,曹操是有所隐瞒的。

曹操隐瞒了些什么呢?

需要隐瞒的,当然是不能公诸于众的军事秘密或令人羞于启齿的糗事。曹操隐瞒的,恰恰是这样两者都沾的一桩事情。我们先看看这些记载:

《先主传》说:“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吴主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并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这三种说法彼此间各有出入。《先主传》显然有为刘备贴金之嫌;《郭嘉传》则以“遇疾疫”简略带过,似乎不想多说;《吴主传》其实比较真实,但稍稍玩了一下文字游戏,说“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给人以周瑜先烧船的感觉。《周瑜传》里另有记载:“时曹公军己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根据有关历史记载,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的一个过程:曹操从江陵顺江而下,孙刘联军从樊口逆流而上,在赤壁打了一场遭遇战,曹军大败,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市,火烧赤壁的真实地点),并将营寨扎到了岸上,随后才发生了曹操“铁锁连船”和”火烧赤壁”的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破曹公军”和“公烧其余船引退”其实是在不同时间进行的两件事,因为同属一个战役,放在一起未尝不可。《吴主传》没说孙权军放火,而是照直说曹操烧船,却让人觉得是孙权军先实施了火攻,然后曹操不得已烧了剩下的船。这段话写得太有水平了,不得不感叹我国文字的玄妙。

从《先主传》、《吴主传》的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无论是刘备方,还是孙权方,对于将打败曹操的功劳完全揽到自己身上都不是很有自信。不管是“挺刘”、“挺孙”还是“挺曹”派,都比较认可疾疫流行是导致曹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说法,但当时正值寒冷的冬天,从疾疫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太靠得住,疾疫对这场战争的影响被夸大了。

曹操退到乌林后,把舰船用铁链和木板首尾相连了起来。据说,孙权方的黄盖对周瑜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这个建议应该也是事实,处在当时的情形,如果孙权方的人提不出这样的判断和建议,那他们敢于对抗曹操的大军就显得有些可笑了。不过,后人记载说黄盖诈降烧船则有夸大专美的嫌疑了。为什么呢?

第一,黄盖如果诈降,他能带来多少战船呢?这么点战船能让曹操上千战船灰飞烟灭吗?我看不能。何况曹操不可能没有外围防卫的活动船只,船上也不可能没有拒船挡一类的工具。

第二,周瑜等当时就在南岸对峙,对于黄盖脱离战队擅自行动而周瑜竟然没有任何行动,曹操不可能没有怀疑。如果周瑜派船只作出追截黄盖的样子,那么曹操也会怀疑对方乘势突袭而作出防备。总之,大敌当前,而且曹操刚刚吃了败仗,如果还犯这种麻痹大意、不加防备的低级错误,那么作为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的曹操就是浪得虚名了,而且这与贬曹者一直指责其性格多疑非常的不符。

第三,黄盖投降是很机密的事情,怎么可能出现曹操的士兵知道黄盖来降而驻足观望的情况呢?

第四,如果黄盖确实有来降的书信,曹操最应该的对策应该是和黄盖约定曹军进攻孙刘,黄盖做内应才是上策。

第五,从孙刘联军当时的反应来看,这一战怎么看都不像是他们导演的,否则曹操是不可能毫无阻碍地从华容道逃走了。据说,曹操过华容道后哈哈大笑说;“刘备是个同我相匹敌的人物,但他遇事主意拿得慢,如果他早点派人到华容道来放火,我们就要死一个不剩了。”这事未必是真,但罗贯中先生显然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三国演义》里编了个关羽在华容道“捉放曹”的故事。易中天先生考证说,事实上这一仗是“没关羽什么事的”。

第六,曹操选择十二月顺江而下,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天气寒冷、吹西北风,消除对方水军优势和防止火攻。而且我们看看曹操在注解《孙子兵法·火攻篇》中说:“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在敌人内部放火,就应尽快在外“以兵应之”,火烧到最旺盛的时候,“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如此心得,怎么会不知道火攻的厉害呢?而且那场所谓的“东南风”很有可能是杜撰出来的。话说回来,黄盖诈降还是有可能的,但未能真正实施。虽然如此,但看到曹军火起,把准备好的舰船推过去来个“火上浇油”是有可能的。

曹操退守乌林,为什么要把这么多船连起来呢?黄盖的话道出了一些玄机,他说曹军“众”孙刘“寡”,孙刘“难持久”。曹操甚至把军营扎到了岸上,这显然是一副以持久战拖垮孙刘联军的样子。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曹操的决策都没有错误。但随后发生了一件很意外的事,让曹操作出了“烧船自退”的决定,从而改变这个从总体上来说曹操占优势的战局。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其实曹操在《与孙权书》中已经说出来了,只不过后来的学者专家不理解罢了。曹操说:“赤壁之困,过云梦泽中有大雾,遂便失道。”这句话说的是曹操困在赤壁(乌林) 准备打持久战,这时派出斥候部队与荆州联系,打通并扼守两地之间的关隘要道,以保证通信和支援。这是战争中必须要做的事,学军事的朋友应该最能理解。当年项羽之所以用五万军队打败秦国名将章邯四十万大军,靠的就是成功地攻击了对方的信道。但这支斥候部队却在过云梦泽时因为大雾迷了路,与曹操失去联系,使曹操产生了这支部队可能被对方的地面部队消灭或荆州有变的错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自己随时有被对方包围的危险。曹操越想越是后怕,为了谨慎起见,马上下令烧船,夺路而逃。这就是“烧船自退”的真正原因,决不是因为什么疾疫的原因。

在那个英雄汇聚的时代,在心理战上,一向都是曹操掌握主动的,往往是他在“玩”别人,但这次却自己把自己玩惨了。这种让世人笑喷的糗事,曹操能说出来吗?这很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条乌龙了。史上自摆乌龙的杰出代表还有宋襄公,他自以为胜券在握,就想再多捞点“仁义之师”的美誉,结果却让对手逆袭翻盘,因而被耻笑了二千多年。抗战时蒋介石“火烧长沙”,也是一着乌龙。

这些乌龙事件,就当事人的军事素养、力量对比、产生的条件和对历史的影响来看,都不如曹操的这条乌龙来得大,来的出人意料。如果没有这条乌龙,三国必定会在曹操手上统一,历史必定改写。

曹操毕竟是人,不是神,赤壁之战,他是自己被自己吓败的。遗憾的是,那个关键时刻,竟没有人出来提出不同意见来劝阻曹操烧船。正因如此,曹操后来才会感慨地说:“要是郭奉孝还在,我是决不会落到这个地步的!”

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曹操在《与荀彧书追伤郭嘉》中说“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险阻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有人说曹操说这些话给部下听,有“委过于下”的用意,其实是误解曹操了。这场失败,曹操的部下是有责任的,只是曹操的责任更大。从曹操怀念与郭嘉“相与周旋十一年,险阻艰难,皆共罹之。”和评价郭嘉“见世事无所凝滞”,可以感受得到曹操非常希望当时有一个能在迷惑中看破真相、坚定果决、和他一起拿主意的人,就象郭嘉一样。

另外,曹操顺江而下准备怎么打这一仗的计划也是一个大秘密,知道的人肯定不多,荀彧有可能知道。时至今日,如果我不说出来,估计也是没有人知道的。曹操没有透露这个计划,这是为什么没人劝阻曹操烧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了解当然无从建议,何况大部分人估计都是持贾翊观点,反对顺江而下的。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出在曹操身上。曹操感慨如果郭嘉在就好了,就是因为他认为郭嘉是和他“相知”的人,一定能明白他的战略意图,一定在关键时候能给他帮助。

一场意外的大雾,使曹操神经过敏,自摆“乌龙”,断送了手中的军事优势,这确实令人啼笑皆非。但反过来想,如果真的是孙刘联军奇兵突出,切断曹军的退路,后果会怎样呢?

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应该努力去理解曹操的行为,而不是觉得他很“可笑”。毕竟,曹操需要作出的抉择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些。从这件事我们倒是可以看出一个成就大事的人需要多么超乎常人的取舍观和快速的决断力,这也是曹操异于常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曹操评价袁绍和刘备“见事慢”可以看出曹操很清楚自己在这个方面的优势。郭嘉“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弥补了曹操见事“快”的不足,因而成为曹操事业上最有力的臂助,这也正是两人搭档能够创造出一个个奇迹的原因。郭嘉去世后,经历了赤壁之败,曹操变得谨慎小心了许多,不敢图“快”了。(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