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感冒致哑,已经整整三天没有读书啦,所以这几天既不敢照镜子,也不敢开口说话啦。

但少说话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情。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话说多了,失误也多;话说多了,一不留神便会得罪人,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是也。

佛家有口业之说,即说话会给自己造罪。最早的汉译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中写道:“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在这里佛祖就谈到了世人常犯的四种口业:两舌指挑拨离间破坏团结的话,恶口指粗话脏话狠话,妄言指不着边际的大话假话,绮语指华而不实的漂亮话。这些话,都属口业,说多了是要造孽遭罪的。而说话又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所谓“说着容易做着难”,一个人一天之中不知要说多少话,不知要造多少口业,这些口业最终都会变成孽障,成为苦难的根源。

佛家少言的最高境界是“拈花一笑”。这个故事记载在宋代高僧释普济的《五灯会元》里:“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大会上登坛讲法,当时信徒云集,静默恭听。然而佛祖却一言未发,只是手持一朵花给信徒们看。信徒们面面相觑,不知佛祖意欲何为,只有迦叶尊者微微一笑。迦叶尊者的这一笑,表明他领会了佛祖的心意。这是一种心灵的高度默契,是大彻大悟。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凡人的生活里也存在。比如,在一起生活多年的老夫老妻,彼此之间便不需太多的言语,仅凭一个小小的举动,或一个眼神,便可知晓对方的所思所愿。

佛家如此,儒家也提倡多做少说。有一天,孔子突然间叹了口气,说:“余欲无言”(我不想说话啦)。身边陪侍的子贡忙说:“子若不言,则小子何述焉?”(您若不讲话,那我们怎么记课堂笔记呢?)。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孔子告诉子贡,上天虽然不说话,但四时照常运行,万物照常生长~世间很多事情,不需要凭借说话去完成。孔子还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古代有修养的君子不轻易说话,因为他怕说了做不出。他不愿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道家也倡导少言。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给人的就是一位沉默寡言而又深不可测的长者形象,他在他的《五千言》中一再强调:“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在百家之中,道家最重养生,从养生角度来看,“多言耗气”,即话说多了会损伤元气,而气为先天之本,气亏则精衰,精衰则神黯。同样,被称为“药王”的一代名医孙思邈也赞同“多言耗气”说,他劝诫世人平常应少说话,少大声说话,这样才能毓养元神健康长寿。

说话既要少,又要有用。“蛤蟆蛙蝇,日夜而鸣,然无人听。雄鸡一唱,天下震动”。蛤蟆蛙蝇的叫声对人毫无用途,所以给人的感觉只是聒噪,而雄鸡届时一唱,人们被唤醒起来劳作,这便是一种有用的话语。所以,话不在多少,而在对人有无用途。

说话对人有无用途或有无益处也是判断话语是“良言”还是“恶语”的重要标准。但凡对人有益的话,即使刺耳甚至诟骂,也属“良言”。反之,若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妄想通过甜言蜜语取悦对方以获得某种利益,这些话便是“恶语”。简而言之,只要为人,“恶语”也是良言;只要为己,“良言”也是恶语。忠厚耿直的人常道良言,八面玲珑的人多说恶语。

如此看来,日常说话充满风险。所以,有人说,一个人,需要三年学说话,但需要一辈子学闭嘴。

然而,言为心声,“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说话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当说则说,当讲则讲。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和实践,传道受业解惑无一不靠说话得以完成……

哦哦,一不留神,我话又说多了,言语之中不知又有几多失、又造几多罪、又要引发几多愁啦!

作者简介:

赵得聚,男,山东菏泽人,中共党员,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曹县一中高中语文教师。酷爱古诗词,编著有诗集《霜叶集》。

说话声音小中气不足怎么办(说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