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清音》附录二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接上文】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1)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2)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3)

初步了解一些中国古典诗学和词学的鉴赏理论。

中国古典诗学从秦汉时代开始,到清代末年,逐渐积累起一套自成体系的欣赏理论,至今仍在运用。因为古代的欣赏家本人都是作家,他们对作品的评论偏重感性的和印象的,以及创作经验方面的,特别贴近作品,审美感受相当细腻、准确。他们不仅提出了许多总结创作规律的概念,如比兴、气骨、兴象、意象、意境、格调、神韵、法度等等,而且还善于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其对作品的感觉。由于现代人对古典诗歌的疏远,古人的感觉就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在许多情况下,成为我们今天理解文本、感受诗词艺术的重要依据。

例如,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出现也最常使用的表现方式。《诗经》中的比和兴都比较单纯。比喻很容易理解。“兴”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时兴起之物与所咏之情有明确的意义联系,接近比。有时兴与所咏之情的联系在有意无意之间,有时兴与所咏之情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兴和比的差别在于,兴引起的是心理感觉的微妙联想,比则是以具体的事物来使感觉变得明确和具体。《诗经》中还有一些篇章是以景物描写引起诗人咏叹,这类兴在汉代以后诗歌里逐渐增多,很值得重视。如《秦风.蒹葭》: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诶。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芦苇一类的植物,生长在水里,苍苍是茂盛鲜明的样子,开头两句写白露凝聚为霜的秋季,河里的芦苇一片苍绿。这茂密的芦苇似乎遮住了诗人的视线,因为他所思念的那人就在水的另一方。诗人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既有险阻又很漫长,诗人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那人又似乎就在水中央。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5)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以重叠反复的歌唱写出了诗人对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的期待和忧愁。写得虚虚实实,实的是诗人对伊人执着的反复的追求。虚的是伊人,隐约缥缈,似有若无。或者也可以说伊人就是诗人那份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的象征,而诗人在水边来回地寻觅,也只是以一个实在的场景来虚写他的追求。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效果,这片阻隔在他和伊人之间的蒹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茂盛的蒹葭引起他的秋兴,也引起他的愁思,又成为他把握不住伊人所在的障碍,所以不但写景优美,而且能引起人丰富的联想。兴的原始性和多义性给《诗经》增添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魅力,这首诗就是一个显例。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6)

再比如形神关系中写意写形的问题。形似比较容易欣赏,写意就较难理解。苏东坡主张绘画要传神写意,有不少文章表明他的主张,如《传神记》《书陈怀立画后》等。还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并提出“诗画一理”,诗歌创作的原理和绘画一样,也要以传神写意为上

南宋姜夔的咏物词就最擅长大量运用典故来写意。我们来看一首他最著名的作品《暗香》: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7)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姜夔号白石道人,是南宋著名诗人和词人,一生仕途失意,但因为多才多艺,颇得当时名公贵流赏识。他的词格调高雅,讲究音律,尤其善于自谱新曲。传世的词作中有十七首自度曲,文字旁标有音谱,成为今天研究宋词音乐的宝贵依据。

《暗香》是他自度曲其中的一首。词的开头有一节小序说明创作这首词的缘起:“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日《暗香》《疏影》。”意思是说辛亥年冬天,自己乘船冒雪去看望石湖居士范成大。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范成大用书简向自己讨求诗作和新创的词调。于是写了这两个曲子。石湖居士欣赏不已,让乐工和歌伎演习歌唱,音节和谐柔婉,于是题名“暗香”“疏影”。

这首词和另一姐妹篇《疏影》都是咏梅词,取自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诗意。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8)

古往今来,咏梅词不计其数,一般都是歌咏梅花能经风雪的品格。《暗香》则重点写梅的清香。香气是可闻而不可见的,难以靠细致的描摹形态来讨好。这首词在梅香的描写中融进了对往日所爱美人的回忆,并化用各种与梅花有关的典故来烘托出梅的清香,也是一种传神写意的笔法。

上片开头从“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化出,回忆从前与情人在黄昏月下赏梅的韵事,“旧时”和“算几番”点出旧日曾多次经历过这样美好的情景。黄昏的月色下,自己的笛声唤起了美人,一起冒着清寒去攀摘梅花。这里暗用贺铸《浣溪沙》“玉人和月摘梅花”的意思吹笛暗用汉代乐府横吹曲《梅花落》的典故,在咏梅诗里常见。但用在这里,不但令人想见悠扬的笛声在月色和花树间回荡的韵味,而且使吹笛成为昔日爱情故事中的一个小插曲,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的雅趣,用得很有创意。由此自然会联想到梅香随着笛声在月下清冽的寒气中飘浮的情景。

接着是从回忆转到现实,感叹如今年纪渐老,风情才思已经减退。“何逊”两句用南朝齐梁时代的诗人何逊自比,是因为何逊在任扬州法曹时曾经作过一首有名的《早梅诗》,这首诗描写了梅花从盛开到凋零的过程。后代诗人咏梅花时常用这个典故,以何逊比喻写梅花诗的人。所以姜夔在这里用何逊自比,又说忘记了当初春风得意时的词笔,不必提到“梅”字,就包含了当初曾经写过多少梅花诗的意思了。这就令人通过典故联想到早梅盛开的情景,梅花之清香自可想象。

以下借“但怪得”三字从回忆转到眼前在宴席上赏梅的正题,用苏东坡《和秦太虚梅花》诗中“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的句意,说竹林外的一枝稀疏的梅花,在冷风中香气传到了酒席上。“但怪得”三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本来渐渐忘记了旧事,也没有才思了,但梅花的冷香又勾起了自己对梅花的思念和咏梅的冲动。这就巧妙地将回忆和现实自然地连成一气,从“梅边吹笛”到“疏花”,暗示了梅花盛期已过、逐渐稀疏的过程,昔日的“春风词笔”和今日的“渐老”又包含着无言的盛衰之感。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大全(古诗词的阅读欣赏)(9)

下片紧接上片,宴席上的情景和回忆交错出现。江南水乡在大雪之中,一片沉寂。不由得感叹自己想寄一枝梅花给远方的情人,却为遥远的路途所阻隔。寄梅的想法来自南朝陆凯的一个故事,陆凯想从江南寄一枝梅花给朋友范晔,并题赠一首小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姜夔把这首诗的意思和眼前夜雪渐渐堆积的景色糅合在一起,眼光又转回宴席上。却觉得杯中之酒进入愁肠,令人更容易伤心。而红梅默默无言,又像是一片相忆之情耿耿在怀。这两句移情于酒席上所见之物,使令人“易泣”的“翠尊”和“耿相忆”的“红萼”,仿佛幻化了旧时情人的影子。所以下面紧接着又沉入了对往事的回忆,永远记得当初携手赏梅的地方,那里是西湖岸边,千树梅花层层叠压在清冷碧绿的水面上。“压”字用形容重量的动词来形容梅花极盛时期花团锦簇的景象,极其生动形象。这里强调西湖,还因为宋代西湖梅树以孤山为多,而林逋就住在孤山,他一生不娶,种梅养鹤,是称“梅妻鹤子”。所以这里写到西湖,又正是照应这首词取名“暗香”来自林逋诗句。然而正当沉浸在梅花极盛的回忆中时,作者突然又回到了现实:纵然是如此繁盛的梅花,还是片片被风吹落了,几时还能见到?以眼前凋零景象对照当初盛况,又是一次盛衰的对比,最后所问的既是何时再见梅花,更是何时才能再见伊人。馀音袅袅,令人怅惘不已。

这首词在咏梅中融入了对昔日恋情的美好回忆和深沉感伤,梅开与梅落都在与恋人共赏梅花的优雅意境中展现,在人生聚散的盛衰之叹中又隐隐可以体味诗人的身世之感。全词只有一次提到“香冷”,但月下的清寒、湖畔的千树,都能令人想见弥漫在寒风、月色、碧水之中的清香,这就将梅花的神韵传达出来了。

词里所用的典故又都是前人常用的熟典,这就令人很容易从典故的含义联想到梅花的各种情态,如何逊的咏梅、陆凯的寄梅、苏轼的爱梅、林逋的种梅,既表现了梅花由盛到衰的不同情态,又赋予梅花以历代文人赏梅的高雅韵致,这就把梅花的意蕴又表现出来了。正是这种传神写意的表现手法,使这首词达到了品格高绝、含蓄无限的境界。

#分享你喜欢的诗词#

#2022我的阅读#

#我要上 ##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