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话剧《倾城之恋》将于2022年1月6日至10日登台国家大剧院,为北京观众带来一场“影像 戏剧”跨媒介的视觉盛宴,演绎张爱玲笔下乱世中的“一点点真心”。

影像 舞台的实验性呈现

该剧由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叶锦添担任总导演及视觉总监,万茜与宋洋主演。将电影与舞台结合,是话剧《倾城之恋》最显著的特点。电影部分彰显人物的细腻刻画,剧场调度则创造出独属于导演的空间语言,形成更抽象的节奏与韵律,让整部舞台剧呈现出“电影质感”。

万茜演过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叶锦添执导万茜)(1)

话剧《倾城之恋》剧照。

“看小说后,我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影像是一个循环不断的时间漩涡,像是回忆又像是正在发生。我想到了电影与舞台合并的创作方法,抒发感情与巨细无遗的现实描述相结合,共同还原书中的奇诡世界。”叶锦添说。舞台表演讲述的是外在世界,电影则走进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内心世界。手持摄影和黑白影像,呈现了“纪录片”的质感,极具叶锦添导演个人的艺术表达风格,与原著小说“意在言外”的美学风格相得益彰。开幕伊始,叶锦添用了一段默片营造氛围,以幽暗的光影展现旧时代的上海,如原著中咿呀作响的胡琴,将张爱玲笔下的苍凉落寞展露无遗。该剧摄影师陈毛毳说,《倾城之恋》是一部朝着实验性方向尝试的舞台剧,导演一直说要拍摄出纪录片的质感,让观众感受到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剧里也大胆运用了一些具有冲击力的长镜头。影像与舞台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平行交错,虚实相生,使观众能有多维的感官体验。

万茜演过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叶锦添执导万茜)(2)

话剧《倾城之恋》剧照。

张爱玲的文字精密奇绝,书中诸多场景与意象如工笔细描,物质世界的繁复恰恰渲染了人物内心的苍白与孤凉。话剧《倾城之恋》也保留了书中的诸多意象,如月亮、松林、水流,以写意的布景安放在演员背后,暗示人物的心理走向。担纲过多部电影的美术与服装创作的叶锦添也为该剧服装设计煞费苦心,他特意为白流苏设计了极其素净的旗袍,这既符合白流苏“大家闺秀”的身份,也能使观众更多注意演员“身体的情绪”,而非“身体的花纹”。

万茜演过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叶锦添执导万茜)(3)

话剧《倾城之恋》剧照。

大量留白与肢体语言,保留原著“气息”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一个步步为营,一个心机深重,二人在两座城市间的博弈交锋道尽了浪漫爱情消解后的复杂人性。什么样的演员能胜任这两个角色?叶锦添最终选择了舞台与电影演出经验均十分丰富的演员万茜,认为她身上有白流苏“中国传统女性之美”;演员宋洋此前的演出大多含蓄内敛,叶锦添观察他的五官,认为有范柳原那股风流倜傥、捉摸不透的气质,这次演出《倾城之恋》,导演也要求他尽力演出范柳原“世故而又单纯”,游刃有余而又脆弱的一面。

万茜演过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叶锦添执导万茜)(4)

话剧《倾城之恋》剧照。

万茜演过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叶锦添执导万茜)(5)

话剧《倾城之恋》剧照。

早在少年之时,叶锦添便看过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版《倾城之恋》,故事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吸引了自己:“故事的进行中有非常多隐伏的意涵,慢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氛围,看似是特定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却连接着广大的不确定性人群。”话剧《倾城之恋》也着力还原剧中人心幽微处的复杂混沌。不同于传统戏剧用“对白”来推进剧情,话剧《倾城之恋》更聚焦于人物心境的营造,大量肢体语言与留白打破了大众认知中台词密集的戏剧观演经验。叶锦添要求演员尽量摒弃舞台腔,说话声音尽可能小,传达真实细腻的人物情感。编剧张敞“有意尝试不把语言写得过于密集,而是希望在言谈话语的底层和间歇制造一种旧时代的空气”,通过保留原著小说最具特色的“气息”,将心理与现实交融,让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走进人物沉溺的孤独深海。

作者:彭丹

图片:国家大剧院/供图

编辑:陆正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