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讯】出国留学之于中国人,其含义在4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40年前,出国留学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40年后,仅2017年一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就突破60万大关,出国留学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40年来,留学生享受过社会精英的荣耀,也体验过“海带”的是失落,其身份经历了从天之骄子到普通人的转变。

留学热兴起

扛着行李去北京 上海街头听“新闻”

2018年夏天, 东华大学特聘教授邱夷平教授正在为学生带来一堂名为"一带一路倡议给纺织业带来的机遇"的课程,而听课的学生,都是来自非洲、南美洲和亚洲等不同国家。看着台下求知若渴的外国留学生,邱夷平感慨,30多年前,在中国,出国还是个很稀奇的词,而留学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邱夷平回忆起自己的留美经历时说,可以到美国公派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也是人生的里程碑。

石家庄新闻网报道,1981年12月11日,中国内地的第一次托福考试在北上广三地同时举行,考位一抢而空,参加考试者732人,报名费19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29元。中国各地的考生们肩扛行李,挤着火车来到北京,美欧大使馆前蜿蜒数百米的签证长队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上海复兴路的三角花园每天人头攒动,人们自发形成“新闻角”,相互交流有关出国留学的各种信息,上海人把出国的目标投向了日本,领馆门口排起了通宵长队,附近的居民乘机推出了出租躺椅的业务。

当时,中国中央电视台有“FOLLOWME”(跟我学)节目,出版界有《英语900句》,《新概念英语》等书刊,其中《跟我学》是八十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由BBC制作的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学外语用的收音机、录音机都成了紧俏商品。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中国出国潮高涨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发现周围的朋友们都失踪了,最后接到他们从海外发来的明信片,才知道他们已经登上了北美大陆。

1981年,中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等七单位的《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和《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出,自费出国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1980年至1985年,有近万人选择自费出国留学。之后的1986年至1990年间,中国内地自费出国留学人数达13万,是上一个5年的13倍。

1993年,中国进一步放宽了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正式确定: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虽然只有十二个字,但“来去自由”却是一个巨大的政策转变,表明出国人员进出国门不再受到约束,这等于给方兴未艾的出国热加了一把火,许多人在海外亲友的担保下开始自费出国。

改革开放留学第一批回来多少人(从出国热到归国潮)(1)

图为20世纪80年代末,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在做托福考试培训。(图片来源:石家庄新闻网资料图)

生活大不同

从“养家”变“家养” 不再打工忙创业

1988年,蒋峰丰出国时,工资是每月76元人民币,到日本打工时每天可以挣到1万日元左右。而那时的一万日元可以兑换成为800元人民币。

《日本新华侨报》报道,正是因为这样,当时那代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工,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也可以用“披星戴月”来描述。就蒋丰个人来说,常常是一个月内打三到四份工,清晨5点钟甚至更早起来,到企业去做清扫工,下午去上课,晚上再到餐馆里打工,星期六、星期天各打两份工。这样,一个月下来,可以收入三、四十万日元。而现在的中国留学生,打工大多是为了“体验生活”,更有的是出于好奇,或者想买一个自己喜欢但家长不同意的电玩。

蒋丰回忆,当年,也有几个中国留学生住一套房间的事情。但是,房间内无人的时候居多,因为大家都出去打工了。有的时候,这样房间的床位则出现了“两班倒”,就是一个床位白天晚上分别有两个人睡,他出去打工的时候,另一个在睡觉。

但如今不一样,蒋丰曾到一所日本语学校的学生住处采访,当学生被问到“你们打工吗?”他们的回答是:“我爸爸让我到日本以后,先玩上半年再说。”“我妈妈说,只要把书读好就可以,不要考虑打工的事情。”“我姥姥讲,你早去早回,千万不要打工啊!”

蒋丰还回忆,当年在餐馆打工的时候,也曾经打碎碗碟,划破手指,然而“轻伤不下火线”,找来创可贴包裹一下,戴上一副皮手套继续干。当年,中国留学生打工绝大多数是“被动”的,如果谁能够“主动”地倒腾一些牛黄、减肥皂、101生发灵,甚至翻译成中文的日语教材,都会让人羡慕不已。今天,许多中国留学生上来就“创业”,代购、电商成为他们的主战场,有人干脆说:“我到日本后就做老板!”

两代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工的不同经历,不存在谁是谁非的评价问题。

让他感慰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过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GDP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日两国经济成为互补经济,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考虑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生计”、“养家”,而是未来的创意、创新、创业。这就是发展,这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见证。

改革开放留学第一批回来多少人(从出国热到归国潮)(2)

图为1999年,中国留日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回归正常人

海归光环不稀奇 留学仍需硬实力

从放弃海外优越条件的“科研疯子”、大地之子黄大年,到相约合肥科学岛的哈佛七博士,再到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

综合《中国教育报》、上海澎湃新闻报道,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313.20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海归归国的大潮,而海外归来的中国留学生,正在用各自的力量推动并影响着中国发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海归”,大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是“海归”。

不过,随着留学人群基数增大,海归群体从精英逐步走向大众。2017年,中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8万余人,创历史新高,2012年这一数字仅为27万人。

今年8月底从英国研究生毕业回国的张含(化名),在秋招季投了70多份简历后,等来了两个不太满意的offer,和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调剂”——HR问她,是否愿意给地产公司老板的女儿当家庭教师。

一知名地产公司HR邵策(化名)介绍,在今年的秋招里,有一半求职者的简历都有海外学习经历,“有的是交换生、双学位,有的是研究生留学、本科留学。”海归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稀奇。

还有部分海归,因为不了解国内的招聘时间,而错过了最佳招聘机会。AO史密斯海外招聘负责人赵毅介绍,相比于中国国内毕业生,海归往往比较缺少求职信息源,“像国内不仅有宣讲会,还可以找导师推荐,师兄师姐内推等。而留学生只能靠自己搜集招聘信息,有的还会错过秋招或春招。”

中国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在归国大潮下,海归们头顶的光环逐渐减淡,激烈的竞争带来落差和迷茫,但回国发展依然是不少海外留学生的选择。一些人开始反思留学生“水土不服”、眼高手低等以往被诟病的缺点,努力扩大优势。

“回国前没想到竞争那么激烈,面试时才发现,80%都是海归和研究生。”留学经历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优势,张含开始反思,自己准备得是否足够充分。

而正在法国留学的杨笛(化名)已经在准备找自己的第六份长期实习了。她发现身边留学生选择回国的比例增加,留学身份的“含金量”已不比从前。她希望不断“加码”积累经验,为未来回国增加优势。

改革开放留学第一批回来多少人(从出国热到归国潮)(3)

图为2017年5月17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中国留学生。(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数说:改革开放40年来,519.49万人海外求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519.49万人,目前有145.4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留学归国人员共计313.20万人。

中共十八大以来,已有231.36万人学成回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人数的73.87%。

1950年至1965年,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10694人。

1978年至1989年,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则迅速增加到96 101人,其中国家公派29994人,占比31.21%,单位公派43430人,占比45.19%,自费生22677人,占比23.59%。

1989年至2011年,中国各类出国人员214.9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其中,在读126.43万人;完成学业277.78万人;回国221.86万人,占已完成学业人数的79.87%。

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新华网、中国教育部网站、《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