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竖旗杆”

沙秀元

“竖旗杆”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明清时期非常盛行。读书人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一根旗杆,这根旗杆称为“楣”。揭榜之时,如果谁家的书生榜上有名,门前的旗杆就可以照竖不误;如果名落孙山,这名书生的家人就会把自家门前的旗杆放倒、撤去,称为“倒楣”(即“倒霉”),以激励书生不忘雪耻、奋发努力从头再来

“竖旗杆”《儒林外史》第五回讲到:“想起还是前年出贡竖旗杆,在他家扰过一席”。文后为“出贡竖旗杆”所做的一段注释是:“科举时代,秀才取得贡生资格后,就可以和举人、进士一样,在宗祠或家门前面竖起旗杆,表示荣宗耀祖,改换门庭”。清代,除了进士,凡举人、贡生、监生等有功名的人,可竖立石旗杆。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旗杆的高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石旗杆一般先用精选的花岗岩条石凿成一段段圆形或方形石柱,石旗杆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贡生底座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以上的为八角形状。柱身中段镌刻立杆的年代,旗杆主人的身份、姓名,顶端多有雕饰,由于觅石不易,加之聘请石匠雕石和竖立沉重的石旗杆,花费甚为惊人。于是有人便以木代之,旗杆选用大头直径33厘米粗的杉木,高度15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竖立后,两边再用两块石柱镶夹固定。高耸屹立的木旗杆,虽无石旗杆的雄伟、凝重、坚固耐久,亦颇显气势,同样起着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和造福乡梓的作用。旗杆石圆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较常见,扁形的则十分少见,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晚清时期,例贡生的增多,竖立功名旗杆的排场也加大,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木匠做旗杆等,然后请唢呐班吹奏,最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等等。家族要举行热烈庄重的仪式来竖立,全村人要敲锣打鼓来祝贺。

中国古代,旗杆由杆座、杆身、杆头三部分组成。杆座:由左右夹杆石上下榫口套牢固定;杆身:夹杆石以上部分为杆身;一般选用杉木制成,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杆头: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

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时间轴(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1)

科举考试中考上可以入国子监深造的贡生或副贡都可以立旗杆,但旗杆上不得安装旗斗。乡试中考中举人者可以立一个旗斗的旗杆。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旗斗的旗杆。如果考中状元,家乡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应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了。

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时间轴(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2)

能竖上旗杆,是家族的荣耀,旗杆主人的故事丰富多彩。古时的功名旗杆,是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后才有的功名旗杆,这是一种肯定、是宗族、个人名誉与地位的象征,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激励进取的典范!

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时间轴(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3)

功名旗杆有石制和木制两种,石旗杆一般高5至6米。木旗杆比石旗杆要长一些,它镶嵌在两块石柱中间。清朝后期,工业进步的地方才出现了铁旗杆。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石旗杆和铁旗杆了,旅游景点能看到的木旗杆,则是恢复的新杆,栽的地方不对,尺寸也不够。

旗斗,也叫旗杆斗子。外方内圆没有底,在传统文化中,意喻警示科举文人,登科及第后,将要为国家和民族担当,不得自满,要廉政清明。父母官要方方正正,形象端正,具备领导能力,守一方平安。为了能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旗杆主人的身份和学历,看旗杆上的斗就行了。

功名旗杆的主人署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左边条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时间,右边条石上凿刻主人获得具体功名。功名高低在旗杆上除了在旗杆上端区别外,还与旗杆底部的础石有关。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

古代文武旗杆的区别: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区别,1、旗杆顶部不同。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2、旗杆石不同。尖头的是文旗杆石,而平头的是武旗杆石,3、石上文字不一样。文旗杆写的官名,武旗杆只写一个姓还有印的动物图案。

关于旗斗的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吃不上饭,曾经受到雀鸟的帮助,吃过雀鸟捡回来的稻壳填饱肚子。因此当他当上皇帝以后,就下令所有的旗杆要加设旗斗,并在旗斗上放一些稻壳喂雀鸟,以感谢雀鸟的帮助。

在我们宿羊山镇,在清朝出过三位进士,一是乾隆十九年的陈作新,二是乾隆六十年的陈略,二人为父子双进士,三是嘉庆十年的韩全吕,他们都曾在自家门前竖过双斗旗杆,文革前我在公社工作时,在黄墩大队七队还见过陈进士的旗杆墩。经过文革和大干渠的施工,旗杆墩也不存在了。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科举时代,考中功名,竖立旗杆石和旗杆,就是有功名者的荣誉证书。

科举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时间轴(科举时代的荣誉证书)(4)

中国宰相村指山西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该家族为三晋望族,自秦朝以来,六朝而盛,到了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可谓是人才济济,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著称于世。而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裴氏家族公侯一门络绎不绝, 值得被后世铭记的多达千人,其中,宰相和大将军各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以下官职者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名留青史的就有600多位,加上氏族本身强大,可以和皇亲贵胄联姻,裴氏家族还出了3位皇后,4位太子妃,21位驸马,20位公主……封爵者89人,侯33人。

参考书目:《名家讲坛》《旧闻新知》 《邳州志》《中国文化知识精华》《儒林外史》《报刊纵览》

免责声明:本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公众传播,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