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表面抗原高会得肝癌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双指标)(1)

  台湾约有300万名乙肝带原者,平均每6人就有1人是带原者,肝炎若没有妥善治疗,容易恶化成肝癌。医界发现B型肝炎「病毒量」及「表面抗原」双指标能提高肝癌患上预测率,同时协助判断药物疗效,及时更换药物治疗,可望造福广大乙肝患者。

  这项最新研究发现,是由台湾B型肝炎医疗策进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高嘉宏教授与另9位医师团队共同发表。高嘉宏教授在乙肝表面抗原的临床应用上长期投入研究,获得本届亚太消化医学会(APDW)奥田教授讲座(Okuda Lectureship)的殊荣。

  乙肝是国人常见疾病,目前乙肝病情最普遍的检测方式,是以病毒数量作为判断依据,国内曾有研究证实,若病毒量超过2000(IU)者,则未来患上肝癌机率高,导致检测未超过2000(IU)的带原者松懈。高嘉宏教授认为单一资料并不足以做出充分判断,因此组成团队投入超过14年长期研究,追踪多达2688位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结果发现,除了病毒数量,表面抗原能提供更多关于乙肝治疗效果的充足讯息。

  高嘉宏教授解释,临床发现,许多患者虽然乙肝e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且病毒数量低,但表面抗原浓度相当高。相较于表面抗原浓度低的患者,其患上肝癌的机率竟高出13.7倍。显示表面抗原浓度与肝癌发生息息相关,可作为肝癌患上预测的重要依据。

  不但如此,表面抗原浓度也可作为患者使用长效型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判断依据。只要在患者用药第12周时,观察表面抗原的变化,就能提早得知24至36周(约6至9个月)之后的用药疗效。若药效不佳,医师可即早停止或是更换药物。

  研究发现,e抗原阳性的患者在治疗第12周时,如果表面抗原浓度没有下降,则治疗第48周失败的机会极高。而e抗原阴性的患者,在治疗第12周时,表面抗原浓度没有下降,同时病毒数量也未下降时,治疗第48周时宣告失败的机会也极高。

  高嘉宏教授强调,表面抗原只要抽血检验就能得知,建议带原者都应至少一年追踪检验一次,若是抗原高的带原者则至少半年或三个月追踪一次,若发现有异变即可马上进行治疗。透过B型肝炎病毒量及表面抗原双指标,可望增进乙肝及相关肝病患医疗照护质量,提高治疗成效,改善台湾乙肝严重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