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后,刘禅被迁往洛阳。一日,司马昭宴请刘禅,酒过三巡,问:“你还思念蜀国吗?”

没想到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真的傻吗(乐不思蜀的刘禅)(1)

这便是成语乐不思蜀的典故。乐不思蜀的刘禅,被当作一个愚不可及,没戏没肺的笑料,被后世嘲笑了上千年。然而,近来也有一种说法,刘禅并不是愚不可及,而是大智若愚。

这是为何?持此种观念的人认为,司马昭询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显然是在试探刘禅,如果刘禅回答思念,难免被司马昭猜忌;反倒是没心没肺地回答乐不思蜀,会让司马昭认为他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从而得以善终。

那么,刘禅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是愚不可及?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一个大前提,司马昭是否真的猜忌刘禅?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是否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若是,刘禅的回答,不失为大智若愚之举;若不是,刘禅的回答则是荒唐可笑,或者自作聪明。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与刘禅同时代的其他亡国之君的遭遇。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吴后主孙皓被迁往洛阳。一日,晋武帝司马炎召见孙皓,对他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真的傻吗(乐不思蜀的刘禅)(2)

作为亡国之君的孙皓该如何回应?在我们看来,孙皓应该乘机奉承司马炎,称赞他有远见,并感谢司马炎设座善待。总之,孙皓为了使自己免遭猜忌,一定要想方设法消除司马炎的戒心,取悦司马炎。

没想到孙皓却怼道:臣子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直接告诉司马炎,你当初想俘虏我,我当初也想俘虏你!

司马炎很不高兴,又问孙皓:“听说南方的人喜欢做尔汝歌,你能作一首吗?

孙皓歌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直到此时,孙皓还想着自己当初与司马炎是相邻的君主,照后世的逻辑来看,这是不是严重触犯司马炎的忌讳?

可结果是,史称“帝悔之”,司马炎非常后悔。但是,司马炎并没有猜忌孙皓,这位臭名昭著的亡国之君竟得以善终。

司马氏对待亡国之君,竟是如此这般宽宏大量!既然司马氏根本不会猜忌亡国之君,连孙皓这样臭名昭著,且令皇帝难堪的亡国之君,司马炎都能够容忍,刘禅又何必在司马氏面前过于装傻?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真的傻吗(乐不思蜀的刘禅)(3)

当然,有人会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乐不思蜀”事件后,当时的刘禅,怎能料到司马氏对孙皓如此宽宏大量。那么,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另一个故事。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氏掌控朝政,魏主曹芳颇为不满,与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父亲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结果事情败露,几乎所有参与事变的重臣都被处死,当然,魏主曹芳也被司马师废黜。

在我们看来,司马师废黜曹芳后,接下来,定是想方设法弄死曹芳,以除后患。可结果是,司马师并没有进一步迫害曹芳,曹芳活到西晋年间才去世,得以善终。

另一位魏国皇帝曹奂,禅位给司马炎后,也没有受到猜忌,反而被封为陈留王,活到了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时代,也是得以善终。

唯一不得善终的魏国皇帝,乃是高贵乡公曹髦,但曹髦不是被司马氏猜忌迫害而死,而是他主动反击司马氏,被小人成济所杀。可即便如此,司马氏仍然饱受极大的舆论非议,连司马氏集团的老臣也颇有微词,司马昭不得不杀成济以谢天下。

为何曹髦的死会给司马氏造成舆论危机?为何司马氏对亡国之君如此宽容?这是因为,魏晋时代并没有迫害亡国之君的恶性惯例,给予亡国之君体面的生活,是那个时代贵族阶层的共识。在司马氏前,曹丕取代汉朝,也没有迫害汉献帝。这一点刘禅应该清楚。

乐不思蜀的刘禅是真的傻吗(乐不思蜀的刘禅)(4)

所以,当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时,刘禅回答乐不思蜀,根本不是所谓的消除司马昭的猜忌,很可能就是没心没肺(如果是,说明刘禅是个自作聪明的糊涂蛋,明明不需要装傻充愣,却这样做,导致自己不仅被时人嘲笑,还贻笑千载)。或者,是出于对当权者的谄媚。

刘禅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是愚不可及,我想,做过蜀汉大臣的史官陈寿非常有发言权。那么,陈寿是如何评价刘禅的呢?

据《三国志 后主传》记载,陈寿认为刘禅,“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

陈寿的意思是说,刘禅能成为怎样的君主,完全在于臣子如何引导。被贤臣辅佐,即是循理之君;被奸臣迷惑,便是昏庸之主。

这当然是委婉的,甚至带有粉饰的说法。

陈寿作为蜀汉臣子,对刘备刘禅父子有一定感情,所以在评价两位帝王时,难免尽可能地说好话。比如陈寿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抛开水分,陈寿眼中的刘禅,应该是一个:智商较低,没有能力,也没有主见的人,所以才像素丝那样,染成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

陈寿的评价是契合事实的,在位前期,刘禅有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辅佐,所以能成为一个勉强合格的守成之君;后期有黄皓乱政,便成了昏庸之君。而刘禅之所以能在诸葛亮死后,仍做三十年太平天子,除了前期有贤臣辅佐,关键还在于,蜀道艰难易守难攻,以及曹魏和司马氏很晚才发动对蜀汉灭国的军事行动,而非刘禅多么英明神武。

所以,历史上的刘禅,并不是大智若愚,而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