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五脏特点明代儿科名医万全,根据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理论,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即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万全在《万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总括其源时谈到“有余为实,不足为虚”,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婴儿五脏位置?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婴儿五脏位置(小儿五脏特点)

婴儿五脏位置

小儿五脏特点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根据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理论,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即所谓小儿五脏“三不足、两有余”的理论,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万全在《万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总括其源时谈到“有余为实,不足为虚”。

1.肝常有余 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气生发则五脏俱荣。小儿生机蓬勃,精气未充,肝阳易旺,肝风易动,故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但此有余为生长之气,是自然之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此有余又是相对之有余,是稚弱之有余,是相对于其他脏腑而言的,并非强实成熟之说。“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气横逆,肝风内动的实证与虚证。

2.脾常不足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包括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用全而未壮,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与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显得和小儿的迅速生长发育所需不相适应。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就形成了易患脾系疾病的内因外因。加之小儿肝常有余,脾受克抑,故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预示了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饮食停滞,气血两虚的病证。

3.心常有余 小儿阴常不足,木火同气,心肝之火易亢;肾阴之水不足,水不制火,心少克制,心火易炎,因此小儿心气旺盛有余,故有“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然心之有余又是相对的、稚弱的,并非强实、成熟、完善的。小儿气血尚未成熟,故心血不足,心主血脉、心藏神功能亦稚弱。“心常有余”的生理功能,也预示着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心火亢盛、心火上炎的证候。

4.肺常不足 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华盖,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侵人,不管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先犯于肺,故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也预示着小儿病理容易出现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肺系疾患。

5.肾常虚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府。小儿肾常虚,是指小儿脏腑虚弱,气血未充,肾中精气尚未旺盛,骨气未成。加之小儿生长发育,以及骨骼、脑髓、发、耳、齿等的形体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又须赖后天脾胃生化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故有“肾常虚”的生理特点。“肾常虚”的生理特点,也预示着小儿病理上容易出现诸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佝偻等肾精不足之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