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你必须掌握的教育理论)(1)

作为老师,你必须掌握的教育理论:

一、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必然遵循 的原则。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原则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等内容。

二、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师为实现德育目标,依据德育原则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大体包括情境体验、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自我教育、评比竞赛和品德评价等内容。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是工作行为的决定因素。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①直接经验,个人的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望;②替代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③言语说服,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④情绪唤起,-一个人面对任务时的情绪反应直接影响自我效能。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 Bernard Weiner )提出,归因是指人们对事情成购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韦纳认为,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人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响。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能力,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思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工作的难易程度;

(4)运气,个人判断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快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因素,其他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咖别人帮助成评分不公与。

五、习得性无助理论

教育学原理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你必须掌握的教育理论)(2)

[理论再现]

习得性无助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 Martin E.P.Seligman) 提出,是指因为 重复的失败或惩罚,形成了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 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从而听任摆 布。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施以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鸣器一一响,狗就趴在地上,哀叫连连,却再也不四处狂奔。再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出现了倒地呻吟和颤抖的情况。尽管它本来有条件逃避电击,但在多次失败经验的诱导下,它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实践应用]

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时也曾努力过,只是学习成绩仍然差强人意,他们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师的表扬或肯定,长期被忽视,很少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料,因而主动地放弃 了努力,打起了白旗。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是“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对这类学生,可以采取元认知、问题解决、示范、自我谈话、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正确使用等解决策略。

六、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 Howard Gardner)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 智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他认为几乎所有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存在差异而已。

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 租 ( Abraham Harold Maslow ) 提出。他将人类需求按阶梯状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人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教育学原理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你必须掌握的教育理论)(3)

八、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命名,县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面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干扰。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鱼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当动物获得食物以后,按压机杆的次数大大增加。

九、平行教育理论

本理论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要求班主任在教育中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坚持两者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集体影响个人,通过教育个人形成集体。马卡连柯认为, 全部的教育过程都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的。组建班级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这个“小社会”中获得个人的成长。

十、21天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早在1961年,美国的凯尔曼就提出了习惯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顺从;第二阶段,认同;第三阶段,内化。我国的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研究发现,习惯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二阶段为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第三阶段为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须意识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