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钓法如今重新得到了验证(第一位钓鱼大师詹何及其钓鱼理论)(1)

古瓷残片上的钓鱼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钓鱼大师詹何的事迹是列子说出来的。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荆筱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 (见《列子 汤问.之八》)

詹何能用单根丝缕作钓鱼线,用纤细如同麦芒的针做钓鱼钩,用细柔的荆条竹梢作钓鱼竿,剖开纤小的饭粒作鱼饵,投入几十丈深渊下的滔滔激流中,居然能钓上条可装满一辆车子的大鱼!最值得说道的是钓鱼线没被拉断,钓鱼钩没被拉直,钓鱼竿也没被拉弯呈现满弓状!这在常人看来简直就是神话,但对于懂得钓鱼的渔父来说 这正是钓技所在,靠的就是“四两拨千斤”的钓鱼技巧,以柔克刚的太极功夫。

这样的事不但平头百姓不信,就连楚王听说了也感到十分惊奇,就向詹何讨教,詹何说,他是从老辈子介绍蒲且子射猎经验得到的启发。

30年前的钓法如今重新得到了验证(第一位钓鱼大师詹何及其钓鱼理论)(2)

凭什么四两拨千斤?凭的就是 “荆筱为竿”---钓鱼竿柔弱的调性

“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原来詹何是在学习射猎高手蒲且子“弱弓纤缴,乘风振之”经验基础上,悟出了道理,并以此指导自己钓鱼的。其精髓即: 用心专,动作均衡和谐,心无杂念,聚精会神,以弱制强,以轻搏重。

有人可能指责列子净说大道理,是忽悠,没有实践操作性。其实列子借詹何之口说出了钓鱼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全神贯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小博大,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凭什么四两拨千斤?凭的就是 “荆筱为竿”---钓鱼竿柔弱的调性。

别看荆条竹梢柔弱,正是它们的纤细柔软,弱化了巨鱼瞬间传递来的强大拉力,及时化解舒缓了钓线长钓竿短,看似难于承受,不成比例的拉力。

柔弱纤细的荆条竹梢钓鱼竿,虽然无力直接抗衡巨鱼的强力冲击,但足以牵制住猎物,使之无法脱身,激怒巨鱼更加挣扎跳荡,结果必然是元气大耗,体力消减,越百挣不脱,越欲拼命一搏。可是偏偏却没有对手,气恨无处消遣,找不到敌人,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瞎撞,更加死乞白哷以命相博,自己消耗自己,待到力尽气竭,自然被轻而易举地牵制岸边。

这对于炫耀快速钓小鱼刺激的竞技钓无疑是讽刺。

顺势而为,以柔克刚是钓鱼境界的试金石。真正的钓鱼高手才能顺势牵引,借力打力,游刃有余,玩弄大鱼于股掌之中。而不是有些人宣传的:挺竿如满弓,左右博鱼,扬竿飞鱼强取。

钓过大鱼的钓友都知道,一旦大鱼中钩不得硬来。硬来,不但容易直钩 断线 折竿 跑鱼 ,望洋兴叹,而且令高雅的钓鱼变得为鱼而渔,功利心十足,毫无情趣。

除了顺势而为,詹何还强调了钓饵伪装鱼钩的重要性。

诱饵包裹鱼钩不但要小巧,而且要伪装得自然,与水中景物浑然一体,真假难分“犹沉埃聚沫“。所以鱼儿见了才能一口“吞之不疑”。钓饵饰钩做到了这一步,就不必担心会像有人讲的那样,面对钩饵“鱼儿疑心大,吞吞吐吐”,造成钓友误判提钩了。

那么詹何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

今人张远山先生的《庄子初始本编纂者魏牟论》说詹何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50年—前270年之间,约小庄子(约前369-前286)二十岁,约长庄子弟子蔺且(前340年——前260年)十岁。

东汉班固认为魏牟比庄子年龄大。《汉书·艺文志》录有《公子牟》四篇,班固自注:“(公子牟)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 庄子生活于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18年在位)魏牟较庄子为先,詹何或更年长于魏牟。

《 淮南子》有这么一句话:

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何则?以所持之小也。 (见《淮南子 》卷一 原道训)

东汉高诱解读《淮南子》时有段批注:" 詹何 娟嬛 ,古善钓人名"。

战国人宋玉的《钓赋》有句“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渊。”

据敢于公开顶撞蒋介石的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考证:《文选·七发》注引“娟嬛”作“蜎嬛”( juān qióng),“无论是娟嬛、玄渊,还是蜎嬛,都是声近通假,名虽不一,但实为一人而已。”又引高注说:蜎嬛,白公时人。《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蜎子十三篇,并云“蜎子名渊,楚人”。

白公就是与孔子同年逝世的白公胜(?―公元前479年)(见 《左传·哀公十六年》)

古人在谈到钓鱼名人时,总是把詹何放在 玄渊前边。 可见詹何比玄渊年长。春秋下线是公元前475年,白公公元前479年去世,比他年长的詹何,应该是春秋时人。

为什么好多人都说詹何是战国时期人?因为提到詹何名字的文献大多是詹何回答楚王问话,有专家说詹何比庄子年龄小,所以就那么说下来了。但是,楚国的历史悠久,从熊绎到楚惠王熊章(前488年~前432年)尚有二十九位楚王,咨询詹何的楚王该在他们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