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典型的“以猛治国”,为了整顿吏治,随时掌握官员们的所作所为,朱元璋实施了严密的监控,官员们吟诗作画,请客送礼,甚至夫妻间吵架,晚上发生的事,一大早朱元璋就了如指掌,如此高效,让人叹为观止,那么朱元璋究竟如何做到如此登峰造极的严密掌控呢?朱元璋其实是把中央集权做到极致了,皇帝无所不知,无所不管。

强化御史台

明太祖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天子耳目)(1)

汤和

明太祖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天子耳目)(2)

邓愈

明朝建立以后,承袭了一些元朝的制度,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机构,叫御史台,御史台是自古就有的,长官是御史大夫,副长官是御史中丞,他们领导着一大批御史构成了御史台。它的任务就是帮助皇帝了解情况。所以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强化了御史台这个机构,御史大夫汤和,邓愈,御史中丞刘基,章溢,都是他的开国功臣,说明了这个机构的重要性。这个机构的管理者,比起当时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管理还要强化。

明太祖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天子耳目)(3)

《明史·职官志》记载“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三大府只剩下了御史台,更名为督察院,这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它的重视。

督察院官员职责在《明史·职官志》中有载“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最值得引起注意的就是《明史·职官志》记载的“各以其事专监察,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州府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些御史出去就是代表皇帝的钦差大臣,御史虽然只是七品小官,但是权利很大。藩服大臣,州府县官都归他考察,大事小事也由他判断。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明朝的御史形象都是很高大的,办事特立独行,嫉恶如仇,可以平反昭雪,惩奸除恶。在明朝,很多高官,大官都是不敢得罪御史的,小心谨慎,但是这些御史是不讲情面的,专门挑毛病,只要有问题,马上直接报告给皇帝,是天子的“耳目风纪之臣”

御史都是些什么人来当的呢?在明朝,御史都是年轻的新科进士,这些刚入仕途的人,年轻,气盛,正直,不了解官场的潜规则,没有关系网。但朱元璋也不仅仅是用这些人,他对用人的使用是因才而用,他用过的一个在明史上很有名的御史,叫韩宜可,当时弹劾胡惟庸及其胡党,请皇帝斩其首,结果被下了狱,没过多久,胡惟庸倒台了,韩宜可又回到朝堂,还得了“弹劾不避权贵”的评价。

那么御史也是人,如果他犯了罪呢?御史如果犯了同样的罪,要罪加三等,所谓执法犯法,罪加三等,所以这个明朝制度,朱元璋制定的还是比较好的。

通政司

除了用御史对官员们进行调查,朱元璋还经常微服私访,亲自深入基层摸察实情,然而他还是不放心,他担心国家政令不通达,他希望国家能“政通如水”,于是他发明了一个机构,叫通政司,顾名思义,就是让政令能够通达的一个机构。让通政司直接接下面的奏疏,不用通过其他机构,把奏疏直接送给皇帝。通政司怎么能够这么顺利的把这些奏疏,下面的民情,情况转给皇帝呢?这些通政司的官员手上有一个木头牌子,上面写的“奏事便”,他可以举着牌子,将奏疏直接送给皇帝,没有人敢阻拦,御前开封,上面写的谁,谁就要倒霉了,没有人事先能够知道。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生,但是能够发明出一套管理国家的办法,也因为他是农民出生,他可以把他在基层看到的情况搬到朝廷上来,例如他在午门立的登闻鼓,敲这个鼓以后,就直报皇帝,把下面基层的办法,拿到朝廷上来。判了死刑的人,如果觉得自己冤枉了,可以在行刑的前一天来敲鼓,重新审理;有重大的事情上奏,但没人理,没有消息,也可以敲鼓,直接面见皇帝。

明太祖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天子耳目)(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