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圣人与凡人。严格来讲,圣人才是真正的“人”,而凡人只是被惯性思维控制的“机器人”。

惯性思维就像是机器人脑袋里的程序一样,一切指令与行动都是被预先设置好的;机器人的思维由0和1组成,凡人的思维也总是有非此即彼的二元性。

一旦遇到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或者现有程序无法解决的问题,机器人会死机,凡人会迷茫抑郁。

圣人当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他们不会被问题所困。

王阳明参加会试屡次落地,却没有像别人一样痛哭流涕,大家以为他过于伤心才会面无表情,结果王阳明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动心,即因挫折、困苦产生的消极、沮丧、抑郁的情绪。

圣人之所以有不动心的本领,是因为他们可以一眼看到问题的本质,可以自如地应付一切局面。

凡人的动心,是机器人思维无法解决问题的结果,是系统崩溃的表现。

在王阳明看来,动心就是修行不够,一个人要想清除心灵的垃圾、摆脱动心的困扰,最本质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从机器人修炼成圣人。

一、什么是圣人

我猜王阳明一开始也不知道圣人究竟是什么,但王阳明从小的志向就是成为圣人,娄一斋的一句“圣人必可学而至”更是照亮了王阳明的成圣之路。

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王阳明从“学”处着手,秉承着朱熹“格物穷理”的理念,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最终把自己格到不省人事也没格出个理来。

后来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驿,他为自己打造了一副石棺,抛开前程荣辱,日夜在石棺中静修,最终在一个暮春的深夜悟道成功,从此天地我心,一片光明。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句话,是王阳明悟道的终点,也是心学的起点,更是与理学分道扬镳的节点。圣人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圣人,不是超脱于尘世的神仙,而是人格臻于完善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

圣人之道,不是修仙,而是使人格趋于完善、接近本体的过程与方法;

吾性自足,是因为每个人的心性中都有成为圣人、实现自我完善的潜能,因为我们的心就是宇宙的本源。

虽然我把未开悟的凡人比作机器人,但凡人的硬件比机器人高级,因为凡人有心。而圣人比凡人自在超脱,不是圣人的智商高,而是因为圣人可以自主其心。

凡人和圣人的差别,只是心的开发程度的差别。

正如儒家说“人皆可为舜尧”,佛教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因为那颗可以应对万变的心就长在你的身上,人人都可以通过对心的修行悟道成圣。成为圣人是每个人的使命,因为你本身就是一座金矿,所以你必须成为金子。

灵魂自我救赎是什么意思(救赎心灵的根本方法)(1)

二、圣人是如何炼成的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心学中的核心命题,一切对心学的解读都是围绕这十字箴言展开,成为圣人也要从这三处下功夫。

如果说心即理是悟道的最终境界,良知就是悟道的工具,知行合一则是悟道的结果。

(一)心即理

在王阳明看来,人们当下能够直接体验的这颗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就是超越时空的宇宙本源。

当一个人体悟到心与理的连接时,他的认知系统和意识结构会全然转换,会感觉到这颗心、这个人与宇宙能量同频共振、与所有生命息息相通。而你之所以体验不到这种奇妙的感觉,是因为你的心已经被二元对立的世界蒙蔽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个人若无自主其心的能力,往往会竞逐于外物,听从外界之言,而这些并不会填补心灵的缺失,它们像一滴滴蜡附着在原本纯净剔透的心上,最终把心变成一个浑浊厚重的蜡团。

要想让心回归到宇宙本体,就要在心上做减法,用良知的功能去格物,返本还原。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把妨碍本心的物欲与惯性思维剥落干净的过程,当你成为了原本的你,你就已经是圣人了。

(二)致良知

1.何为良知

在心学体系中,良知有两层意思,一是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道德意识,二是内在于人心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源。

从第一个层面来讲,良知是一种监管功能。

很多人会把道德意识解读为良心、善举、自律(王阳明的定义似乎也是这样,但我不敢肯定),在这一维度上,道德属于个人与社会签订的一种不成文的契约,是后天的规则,而非与生俱来的意识,这样的定义削弱了道德的本源性。

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一层面的道德定义为私欲的对立面,善恶也应该从更广阔、更宏观的角度来定义:顺道为善,逆道为恶。

此处的道,不是狭义的道德,而是世界万物乃至宇宙的运行法则。《道德经》中提到,”圣人之治,在于无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无为即不干涉,让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便是最大的善了。

所以在我的观点中,良知是对道的感应、对心念的监管,可以分辨出所思所行是否守中。

从第二个层面来讲,良知是一种消解功能,内在的良知使人有天然的消除对立、追求和谐的倾向。

一个人在成为圣人之前,是活在二元对立的惯性思维当中的。

二元对立也是马斯洛口中的“二分法”、佛陀所说的“分别心”、禅宗所言的“对治门”,所有存在于二元对立之中的事物本是同出而异名,在二元对立不断消解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超越当下的思维,从而与他人、天地和万物之间建立一种广泛而内在的联结。

2. 如何致

致,也包含两个意思:

一为体认:可以理解为顿悟,如果你的良知能够分辨出来一件事情真正的善恶,就代表你已经知晓了当下事物的本性。

二为践行:可理解为渐修,修的是格物克己、消解二分法。

顿悟与渐修并不是两条独立的道路,而是要水乳交融,循环往复。

南宋的高僧原妙禅师,一生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顿悟后再渐修,渐修后再有所悟。可见修行是一个不断打破秩序又重新建立秩序的动态过程,经过无数次脱胎换骨的人格转化才能趋于圆满。

如果不知事物的本性,修行只是表面功夫;如果以为悟到了本体就万事大吉,懒得去做行的功夫,那所悟的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一命题。

(三)知行合一

“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与行并不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你所悟到的那个理,既可以建构你对世界的认知(内在的行),也可以从你与外界的互动中体现出来(外在的知)。

把知与行看作两件事的人,通常会“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或者“茫茫荡荡,悬空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

对于行而不知的人来说,你自以为的意识只是外界赋予甚至强加给你的思想与观念,一旦本体意识开始萌动,世界就会变成你的牢笼。

对于知而不行的人来说,如果你的观念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你怎么知道你所悟的就是天理?

如果你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就说明你并未真的有所领悟。

灵魂自我救赎是什么意思(救赎心灵的根本方法)(2)

三、生与死的真相

生与死是一个庞大的问题,许多人修行的初心就是在苦难中寻求一个生死解脱之道,圣人的修行也要经历先大死再大活。

很多人认为只有重新投胎或是绝境逢生才算是新生,但在哲学宇宙中,生死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件。

生与死到底是什么?王阳明是这样解释的:

肖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生死。”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

(一)昼夜与生死的联系

就像时间是昼与夜的交替一样,生与死同样具有对立性和整体性。

没有昼就没有夜,没有夜就没有昼,两者相互依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一个人的一生由许多昼夜组成,也由很多次生死组成,没有脱离生的死,也没有脱离死的生,死与死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着,并贯穿着整个生命。

《沉思录》的作者马克·奥勒留说过:”生命处于时刻的活动和变化中,每一变化也都是一种死。“

从精神上来讲,每一种变化都是旧人格的死亡,新人格的新生;

从肉体上来讲,人活着的每一秒都是概率问题,这一秒你可能生,也可能死,只不过活着的机率大到让你认为生是必然的,所以上一秒是你这一秒的死亡,下一秒是你这一秒的新生,我们随时都在死亡,也随时都在新生。

生与死的交替,就发生在当下这一瞬的一念之间。

如果你把生与死看作两件事,那么就陷入了生与死的对治门。

(二)昼与夜,生与死的关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阳明说:“知昼则知夜。”

虽然生与死是对立而统一的,但是这两句话反过来并不成立。

对于”迷迷糊糊起床,傻乎乎吃饭,言行不禁照看,习气不禁省察,整天昏昏沉沉度日“的人来说,他只是肉体活着,精神却从未醒来过,既然他从未生,又如何知道什么是死呢?

只有合乎逻辑的问题才会有合理的答案,从未”生“过的人去思考”死“的问题,又怎么能想通死到底是什么呢?从未醒来的人,又怎么能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灵魂自我救赎是什么意思(救赎心灵的根本方法)(3)

四、成为圣人有什么用?

让我们再复习一遍:

圣人,不是超脱于尘世的神仙,而是人格臻于完善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

圣人之道,不是修仙,而是使人格趋于完善、接近本体的过程与方法;

吾性自足,是因为每个人的心性中都有成为圣人、实现自我完善的潜能,因为我们的心就是宇宙的本源。

当你成为“圣人”以后:

你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性,因为是你建构了自己的人生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你的生活中不再有纯粹的苦难,因为你知道逆增上缘,每一次克己都是人格的修炼;

你拥有了健康的心灵,因为你有了自主其心的能力;

你不会轻易动心,因为你的世界里没有了二元对立,一切都是可以转化的,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被解决的;

你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变化,因为你已经看清了世界的本质,心如明镜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最重要的是,你拥有了上帝视角,因为你变成了一个综合者,你能从微小处窥探到万物的连结。

灵魂自我救赎是什么意思(救赎心灵的根本方法)(4)

王阳明就是一个大综合者。

陆九渊的心学照亮了王阳明成圣的道路,儒释道的学说如渡河的舟楫将王阳明送到圣人之境,王阳明的理论也在对其他圣人之言的怀疑与批判中逐渐丰满。

可以说,心学在其他学说中撷取的思想占据了心学整个理论的绝大部分。这是心学的亮点,也是一些学者批判的重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揭露了求知的本质。

一个人的思想,哪怕它再伟大,都只是哲学宇宙中的一角,任何理论都具时代的局限性和个人认知的瓶颈,一个人的理论之所以能指引几代人的精神方向,是因为他的认知超越了绝大部分人,并不代表他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

我相信如果王阳明如果读了《人类简史》,知道了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就不会把良知定义为向善的倾向,如果王阳明是一个钝根之人,就不会全然否认理学的格物致知。

求知是站在不同巨人的肩头多角度地看清世界,将巨人的思想为我所用,取其精华,敢于质疑,从而建构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

当你将世间万物广泛地连结起来,把各家精华织成一张认知天网,激活任意结点就可层层扩散直指问题根源,还有什么事情是想不通看不明的呢?只是一目了然了。

五、书籍推荐

我目前对心学的了解,全部来自这本王觉仁所著的《王阳明心学》。

灵魂自我救赎是什么意思(救赎心灵的根本方法)(5)

这不是一本最完美的书,却是一本让你离王阳明最近的书,因为我认为王觉仁先生真正明白了心学是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王觉仁的文字就像是你与王阳明穿越时空进行的对话的媒介。

作者将对传习录的解读串联成心学的发展史和王阳明的个人成长史,深入浅出地讲明了心学的核心精神,澄清了许多对心学错误的解读,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心理学家、哲学家的理论对心学理论加以佐证和对比,在这本书中你学到的不仅是对心学的介绍,更是一种宏观的人生哲学。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在某些表述中故作幽默诙谐,在严肃深刻的基调中显得有些突兀,降低了全书的基调,好在瑕不掩瑜,我仍然认为这是讲心学讲的最好的一本书,无论你是否选择研读《传习录》,都不要错过这本《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抑郁症#

,